“打工博物馆”内部陈设简单。
【文化谭】
打工文化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意味着城市主流的消费文化、资本文化之外一片清新的田野——它以反思、感性与真实的姿态,让人们从异化的生活中跳脱出来,重新找回劳动的价值,并回到“人”本身。它是一座富矿,需要更多人来挖掘。
近日,北京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下简称“打工博物馆”)因一场众筹而受到文化界的关注。在过去的九年里,这家坐落在北京东郊皮村的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家以打工者历史为题材的民间博物馆;如今它因资助项目到期,经费紧张,面临难以为继的境地。为此,打工博物馆的经营机构为之发起众筹,得到文化知名人士的寄语支持。
打工博物馆中没有昂贵的物件或艺术品,一百多平方米的平房中的上千件展品讲述的是城市农民工生活的点滴与悲欢。馆中展列了暂住证、煎饼车等城市打工者曾经不可或缺的物品;也列有工人的艺术作品,如已逝打工诗人许立志的诗歌;还有那些曾被瞩目但很快被遗忘的工人故事,如工伤者的故事和照片,如富士康跳楼女工田玉的故事、书信和她自制的布拖鞋……其中许多展品由不同的打工者自愿捐赠,每一个捐赠的过程又是一个故事。馆中一切虽简陋质朴,但布展用心,素材真实而动人。展品不仅令人感动,也催人反思。
打工博物馆以其草根性的文化展现了城市繁荣发展的独特一面。农民工是三十年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奉献者,他们的生活历史是中国城市发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日益市场化的媒体主流话语中,他们鲜少被关注。打工博物馆将打工者的生活以实物与故事结合的方式保留与呈现,这类题材的展品在北京的大型博物馆中难以见到,打工博物馆对打工文化的打造,也是构建城市发展文化历史完整性、丰富性的过程。
如今,北京的城市发展正步入新的阶段,能保存城市建设者劳动与生活记忆的打工博物馆,此刻显得尤为重要。
博物馆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民间参与性的打造方式。打工博物馆由打工者提供物品、作品与故事,由民间公益组织、社区工会策展维运,并由志愿者协助,在民间力量互动的过程中,打工博物馆超越了文化形式,成为“流动工人参与叙述自己故事和生命体验的空间”——劳动者在这里握住了书写自身历史的那支笔。
以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为代表的工人文化,为打工者之外的城市群体提供了崭新的文化空间。打工博物馆同样也在过去的几年被大量城市白领、学生、学者、媒体光顾,并得到不少好评。打工文化之所以吸引他们,是因为打工文化意味着城市主流的消费文化、资本文化之外一片清新的田野——它以反思、感性与真实的姿态,让人们从异化的生活中跳脱出来,重新找回劳动的价值,并回到“人”本身。
资金危机正威胁着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生存,但它不应该成为历史,因为这是现代城市发展中那些贡献者的诉说,同时也意味着城市历史的见证以及未来的探索。正如打工博物馆的建馆初衷所说,“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
□林深(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
【原标题:“打工博物馆”不应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