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美国大选日。
在此之前,包括“美队”克里斯·埃文斯、Lady gaga等名人,都曾花式呼吁美国民众进行投票。
作为局外人,我们旁观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政治角逐进入终局,前段时间的辩论交锋、轮流出牌还历历在目。
在这时,一部辛辣犀利、黑色幽默的美国政治片,显得格外应景——
摇尾狗Wag the dog
导演: 巴瑞·莱文森
编剧: 希拉里·亨金 / 大卫·马梅 / Larry Beinhart
主演: 达斯汀·霍夫曼 / 罗伯特·德尼罗 / 安·海切 / 丹尼斯·利瑞 / 威利·纳尔逊
上映日期: 1997-12-17(美国)
片长: 97分钟
影片改编自Larry Beinhart的小说《American Hero》,一举赢得1998年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荣获1998年第70届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7次提名。
其中,达斯汀·霍夫曼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片中的政治隐喻极尽夸张,却很难否认,它与今天的现实仍有某种巧妙的重合——
狗为什么要摇尾巴?
因为狗比它的尾巴聪明。
如果尾巴比狗更聪明,
尾巴就要摇狗了。
美国华盛顿特区,新一轮总统大选前两周。
谋求连任的原总统陷入一桩耸人听闻的骚扰未成年少女的事件。
偏偏在这切要关头,丑闻被女方披露曝光。
媒体一旦大肆炒作,必定闹得沸沸扬扬,总统成功连任的机会转瞬间急转直下。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当时身在中国访问的总统紧急召来了老谋深算的政治顾问——康拉德·布瑞恩(罗伯特·德尼罗 饰)。
善于操纵公众舆论导向的布里恩,在紧要关头很快献出一条“妙计”。
为了转移公众对性骚扰事件的注意力,布瑞恩凭空捏造出一场子虚乌有的爱国战争——阿尔巴尼亚战争。
可行吗?
布瑞恩让总统助理威妮弗里德·艾姆斯(安·海切饰)向媒体放出风声,否认美国正在部署B3轰炸机,果然引得记者们咬了钩。
随后,为了让这场虚构出来的战争真实可信,布瑞恩又专程拜访了大名鼎鼎的好莱坞著名制片人斯坦利·莫斯(达斯汀·霍夫曼 饰)。
布瑞恩说,人们记住的只是战争的标语、图像、录影,而不是战争本身。
满身都是汽油的赤裸女孩
代表胜利的V型手势
5个陆战成员在折钵山树立国旗
人们记得50年前的这幅画,却忘了战争本身
海湾战争,智能炸弹从烟囱里掉下来
一段关于炸弹的录像 莫斯先生
这就是美国人民所相信的战争
因此,总统竞选、战争宣传,“这就是演艺界的事情”。
金钱傍身的莫斯恰好不满制片人工作缺少声誉、不受重视,立即兴冲冲地投入了战争剧本的“创作”。
他将剧本第一幕,设定在加拿大与美国的边境:
阿尔巴尼亚的恐怖分子在加拿大放置了一个手提箱式炸弹,并企图将其带入美国。
布瑞恩与莫斯强强联手,借助来自白宫的大笔资金,开始着手制作一盘名为《饱受战争蹂躏的阿尔巴尼亚》的影带。
他们请来本土演员饰演战争下的的阿尔巴尼亚难民,精心设计惹人眼球、容易煽情的画面:
在先进数字摄影技术的加持下,摄影棚里抱着薯片缩头缩脑的女演员,一键变成了抱着猫咪跑出恐怖分子轰炸废墟、无辜而脆弱的阿尔巴尼亚少女。
还安排总统的班机在雨中降落,聘请小演员说着阿尔巴尼亚语、拿着“第一捆稻穗”向总统道谢,赚取观众的泪水。
在他们“天衣无缝”的导演之下,公众果然信以为真,倍加关注。
另一位总统竞选者、参议员尼尔等人对总统性侵丑闻的质疑,在阿尔巴尼亚的舆论浪潮下,竟没有激起任何水花。
同时,配合影带的爱国歌曲也在紧锣密鼓的制作中,众星云集,歌颂民主、自由和美国梦。
然而,这场无中生有的战争,当然不可能骗过所有人。
当各大媒体纷纷炒作这场危机、阿尔巴尼亚政府艰难申辩时,中央情报局调查员查尔斯·扬(威廉姆·H·梅西 饰)几经周折,终于查出阿尔巴尼亚并未发生战争,也没有所谓的“恐怖分子”。
于是,中情局出面干涉了布里恩的行动,并在电视节目中公开宣布“阿尔巴尼亚战争”已经结束。
投票日日趋临近,在布瑞恩的压力下,莫斯又突发奇想编造出另一场闹剧:
宣称一名勇敢的美国士兵在前线遭到恐怖分子俘虏,滞留阿尔巴尼亚。
他们为这名士兵起名“舒曼”,绰号“旧鞋”,为利益相关者的鞋子生意铺路。
莫斯为总统撰写了极尽煽情的草稿,别出心裁地设计舒曼被俘的照片,衣服上的破洞以摩斯电码形式传递出一条信息——
“勇气,妈妈”。
舒曼很快被新闻界吹捧成传奇英雄,现总统的选民支持率也逆风翻盘,在阿尔巴尼亚危机和英雄舒曼的“助力”之下,一路飙升到86%。
为了让舒曼在大选前日再度吸引公众的关注,布瑞恩和莫斯决定演出一场“英雄回国”的戏码。
没想到,白宫为此挑选的“英雄舒曼”,竟然是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犯人。
更糟的是,载着“英雄”的直升机在飞往华盛顿的途中不幸失事,那名因强奸修女而入狱的罪犯也在落地之后,对当地女孩再动邪念。
砰砰两声过后,这位国家“英雄”宣告死于女孩的壮汉父亲枪下。
眼看英雄回乡的戏码山穷水尽,莫斯却又灵机一动,顺水推舟,导演了一幕隆重的葬礼。
看到美国国旗盖在“舒曼”的棺木上,被面容肃穆、气度威严的美国兵士们拥簇着献礼和悼念,莫斯因这异乎寻常的“创作”备感兴奋慨叹道:
这完全是一个骗局
却又100%的真实
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因为它是这么的真实
但就在这时,莫斯却听到电视机里传来了大选评论人们的对话:
总统在今天选举中的成功 89%的支持率
并不是由于某些如今已在掌控下的事情
有些人说 是竞选宣传帮他取胜
广告,广告,广告,广告,广告……
总统只是个商品
原来,他最伟大的“作品”永远无法公开于世,人们反倒要将总统连任的成功归功于他最鄙视的、“电影学院的白痴”搞出来的竞选广告!
莫斯感到荒谬、愤怒,他决定告诉美国人民真相。
为此,布瑞恩严厉警告他闭紧嘴巴。
但多年担任制片人工作、受够当“无名英雄”的莫斯并没有接受,宁愿不计后果也要争得自己应得的荣誉。
布瑞恩目送莫斯离开,若有所思。
飘扬的美国国旗倒映在布瑞恩面前的窗玻璃上,为这位幕后操纵者的脸孔染上底色。
总统团队不会允许泄密的可能性存在。
几天后,莫斯心脏病发作身亡的消息从好莱坞传出,死得莫名其妙。
他在大选之前所做的一切,也依照“计划”成为了永远沉默的秘密。
然而,即便莫斯已死,他生前打造的那场 “阿尔巴尼亚危机“仍在不停地制造着新闻。
有一群自称是“阿尔巴尼亚联合军”的人宣称对不久前发生的爆炸事件负责爆炸事件发生在阿尔巴尼亚卡罗总统为对此作出评论但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威廉·斯考特将军表示我们必将派出战斗机和军队去完成他们的任务
只是不知道,这次兴起的是新的一轮政治作秀;
还是当初莫须有的反恐行动催生出了真正的恐怖主义,让一切无法回头。
按照故事中赋予的意涵,片名“摇尾狗”(Wag the Dog)更准确的翻译,其实应当是“尾摇狗”。
当总统大选成为选举故事的宏伟秀场,布瑞恩与莫斯精心炮制骗局,用口号、画面、意象和音乐将选情一手扭转。
隐藏在舆论海洋之下的掌舵手,只需让一浪被更大的一浪淹没,便能摇摆国民。
传播学理论曾化用过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认为我们就像山洞里背对光源、面朝洞壁的囚徒,看到的不过是事实的影子。
影子和其产生的物体到底有多大相似,取决于光线,于是越是大众的传播,真相就越不重要——
因为,光线掌握在谁手里,舆论就掌握在谁手里。
警惕,勿让“尾巴”轻易摇动了“狗”。
*本文作者:温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