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贪官轶闻录(之一)

开悟之心路历程2(破迷开悟侃烦恼)(1)

元载的奇葩嗜好

标题提示:才女错嫁◎豪宅奇观◎宠溺香妾◎宝贵胡椒◎钟乳何用◎覆巢之下

唐朝中期,沉渣泛起,不经意间浮出个历史上重量级的大贪官,名叫元载。史称“唐代第一贪官”。

元载由当初位卑身贫的穷书生,逆袭为声名显赫的当朝宰相。官夺人志。纸醉金迷中,使得这位古代“凤凰男”迷失了来时的路。

元载的嗜好很多,也很奇特。琳琅满目的赃物中,仅几件玩意儿就令皇上惊讶得目瞪口呆:“紫绡帐”、“龙绡衣”、“却尘褥”、“龙髯拂尘”,件件功用神奇,闻所未闻。还囤积64吨胡椒,500两钟乳石。

贪污这些何用?

悬疑背后的堕落史,远比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传奇。

才女错嫁

唐代的婚姻普遍讲究门第观念,然而,元载与王韫秀的姻缘则是门不当,户不对。

元载出身寒微,亲父早亡,母亲改嫁元景升后,这个“拖油瓶”随继父改姓为元。

那时,贫寒弟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求仕。元载自幼嗜学好读,博览群书,尤通道学。

富家子弟参加乡试,不是骑马就是乘轿,而元载只能揣上干粮靠双腿丈量,更倒霉的是,多次参加乡试,却又屡屡落榜。

王韫秀则是出身太原豪门旺族,祖父任军使,战死沙场;父亲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其“军神”之名威震敌胆。

王韫秀作为名门贵女、将门之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既为才女,上门求婚的人踏破门槛。

说不清是阴差阳差,还是前世有缘,王韫秀与元载一见钟情,一个非他不嫁,一个非她不娶。

这是一桩极不对称的婚配,王忠嗣夫妇再三劝说宝贝女儿别睁着眼睛往火坑里跳,只因王韫秀的执拗,两人还是跨进了婚姻殿堂。

入赘王家的元载,在妻族人的心目中,就是吃软饭的贱坯,随处可见的白眼和奚落,使得他亳无男子尊严可言。

忍无可忍,元载赋诗《别妻王韫秀》,和她作别,去长安谋求功名。诗云:

年来谁不厌龙钟,

虽在侯门似不容。

看取海山寒翠时,

苦遭霜霰到秦封。

王韫秀虽为女流之辈,却有着将门后代的血性。尽管前程未卜,29岁的她决心与夫君一起去迎击风狂雨骤,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朗朗天地。她作《同夫游秦》一诗道:

路扫饥寒迹,

天哀志气人。

休零离别泪。

携手入西秦。

说句题外话,伟人毛泽东在手书古诗词作品中,就有此诗篇。

元载命运转折启始于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崇尚道教,元载参加皇上亲自举行的官员选拔面试。元载学问超群,“智性敏悟,善奏对”,深受玄宗器重。

元载最初任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县尉,相当现在县公安局长。此后,官运亨通,终于登上宰相高位,权倾朝野。

十年媳妇熬成婆。王韫秀37岁那年做了堂堂的宰相夫人。就在元载入阁宰相之日,王韫秀给曾经嘲笑他们夫妻的姨妹们寄上一首《夫人相寄姨妹》七言诗:

相国已随麟阁贵,

家风第一右丞诗。

笄年解笑鸣机妇,

耻见苏秦富贵时。

诗中结尾引用战国时苏秦的嫂子前倨后恭的典故,来讥讽当年她们狗眼看人低。

王韫秀个性鲜明,敢爱敢恨,对于过去曾经鄙视她的人,以牙还牙,毫不留情。

王韫秀一封奚落信,并没扑熄势利之焰。元载拜相后,在太原的七大姑八大姨纷纷前来恭贺,其中不乏当年冷落过她的人。王韫秀让侍人安排在闲院住下。

这一天天气晴好,王韫秀安排婢女在西院之中,晒出40条青紫色的丝绦,每条丝绦长30丈,在每条丝绦之下,安放20个金银香炉,炉中燃起西域进贡的异香来熏这些丝绦。

安排妥当之后,王韫秀邀请这些亲戚到西院散步,当一行人走进院落,王韫秀佯装不知,故作惊讶地问婢女:“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婢女恭顺回答:“是在给相国夫人您晾晒衣服呀!”

王韫秀回头瞥一眼随行的亲戚,淡淡地说:“想不到当初乞丐的老婆,今天也有几件象样的行头呀!”那些亲戚听后,脸上露出羞愧的神色。

王韫秀尖酸刻薄且睚眦必报,《新唐书》给予差评,称其“悍骄戾沓””、“狠戾自专”;《旧唐书》则称“素以凶戾闻”。

王韫秀无愧是个厉害角色,对付势利十足的亲戚们卓有成效,然而,用于贪财纳贿的夫君儿子身上,就不那么灵验了。

元载占据相位达十五年之久,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尤其是铲除权臣鱼朝恩后,皇上对元载更加宠信和放纵。

当时,官场奉行一个潜规则,“想当官,找元载”。唐人张固在《幽闲鼓吹》披露了一则传闻,由此可见元载卖官鬻爵疯狂到何等地步。

宣州有位老汉,见到别人拿钱买官捞油水,也想撞大运,于是变卖了所有家产,到京城贿赂元载,也想在晚年风光一把。

元载收下钱财后,发现这个老汉实在不是当官的料,就给老汉开了一纸便函,打发他回去了。

老汉觉得千里迢迢捧钱上门,只换了一张纸,越想越窝囊。但是胳膊扭不过大腿,还是返回了。

行至幽州(今北京)境内,老汉又饿又累,试着把这张便函托人递上官府。

幽州行政长官一看便函有元载亲笔题名,觉得此人大有来头,不敢怠慢,招呼轿子迎接,举办家宴款待。临别时又馈赠细缎1000匹。

老汉酒足饭饱后心里一码量,自己投这笔银两,赚了!高兴得差点晕过去。

元载的胆子夠肥的,连无厘头的银两也敢收。收钱不办事,凭着二寸半的纸条,便能把秽行抺得不留一星儿痕迹。元载贪赃手段之高,由此略见一斑。

有其父必有其子。《旧唐书》载,元载公然“纵其子伯和等为虐”。三个儿子元伯和、元仲武、元秀能,“恃父威势,唯聚敛财货”。

三个劣子,除了贪赃枉法,还蓄养许多侍妾和艺伎,整日轻歌曼舞,尤其喜爱观赏优伶们露骨的色情表演。

鉴于元载大权在握,每天找他办事和送礼的人,在府邸前排起了长队。王韫秀最看不惯夫君“照客兑汤”,即待有钱有势者则笑脸相迎,待无钱无势者则冷言冷语。王韫秀作《喻夫阻客》一诗规劝:

楚竹燕歌动画梁,

春兰重換舞衣裳。

公孙开阁招嘉客,

知道浮荣不久长。

此诗大意是:汉代宰相公孙弘,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不惜用俸禄招揽人才,平时依靠他们出谋划策,落魄时尚留人情在。

妻子借此典故劝诫元载,别被当下荣华富贵迷惑了心窍,荣耀只是过眼云烟,多行不义必自毙。

元载理解妻子一片好意,满口答应就此收手,下不为例。然而,言不由衷,这是因为,身陷其中,难以自拔。

颓废是堕落的加速器。在元载的理念中,拥有权力就享有一切,失去权力意味重蹈苦难。

豪宅奇观

欲壑难填,在古代“凤凰男”元载的身上凸现尤为典型。

元载自幼穷怕了,有了钱就想住得比任何人宏阔、舒服,才能彰显地位的显赫,才能炫耀冠绝百官。

《旧唐书》载,元载“城中开南北二第,室宇奢广当时为冠。近郊作观榭,帐帟什器不徙而供,膏腴别野,疆畛相望,且数十区。名姝异妓,虽禁中不逮。”

这里是说,元载在京都长安已拥有两处府邸,豪华宏伟,府内陈设奢侈,冠绝京师。即使如此,元载还继续在郊外大兴土木。长安计108坊(片区),元府在市中心就占据3坊。

新宅大院建有一座芸辉堂。芸辉是一种香草的名字,产在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它的质地象玉一样洁白,掺入土里不腐烂。将其舂成碎屑,涂壁奇香四溢,由此得名芸辉堂。

这座殿堂选用沉香木做屋梁,用金银做窗户。

芸辉堂前池塘,用玛瑙和带纹理的石头垒砌四边。池中植有苹阳花,开的花红而大,像牡丹艳丽。亭亭玉立的碧芙蓉,香洁雅致。

殿堂内立有美玉制的屏风,为当年宰相杨国忠心爱的至宝。上面雕刻前朝《 美女伎乐图》;以玳瑁、水犀装饰,以珍珠点缀。另外用水晶作压帘的饰具,以碧色宝石串作饰品。屏风制作之精致,巧夺天工。

卧室内悬挂紫绡帐,绞绡是从南海溪洞的酋长那儿得到的。用绞绡类织物制作的蚊帐,既轻又薄,且冬暖夏凉。颜色隐隐约约,好似不存在一般。

殿内那把龙髯拂尘,长约三尺,水晶为柄,红玉作钮。拂尘颜色为绛紫,像熟透的桑椹。

龙髯拂尘有诸多奇特之处,每逢天气晦暗,刮风下雨,或者到水边将它沾湿,光彩搖曳,拂尘上的龙髯似怒发冲冠。夜晚蚊虫远而避之。

如将拂尘抖出声音来,鸡犬牛马受到惊吓而逃离。如果将它垂放池潭旁边,那么鱼鳖虾蟹都俯首来到近前;将水向空中喷洒,立即形成三五尺的瀑布,而且不断流。如果烧燕子肉来薰拂尘,它会生出袅袅烟来,如云似雾。

据元载说,这把拂尘是从洞庭湖一位叫张知和的道士那儿得到的。皇上得知这把奇异的拂尘后,元载不得不将它进敬宫中。

芸辉堂内的服饰、古玩、用具也特别奢华,都效仿帝王之家的排场。用唐人苏鹗在《杜阳杂编》说法,其奢糜程度古今罕见。

宠溺香妾

贪官爱美人,是一种历史流行色,更是滿足私欲的最常见消费模式,先贤鄙称为“销金窟”。

据史载,元载拥有婢女上百,待妾数十人。这些女性个个貌美如花,穿得光鲜靓丽,甚过皇宫的嫔妃。其中,元载最宠溺的莫过于小妾薛瑤英。

薛瑤英出落得妩媚娇娜,胜过春秋的西施、汉代的赵飞燕,晋代的绿珠。《杜阳杂编》夸她“攻诗书,善歌舞,仙姿玉质,肌香体轻。”

“肌香体轻”是薛瑤英的特质,肌体芬香与其母分不开。其母赵娟,原是歧王爱妾,后再嫁薛家生下女儿薛瑤英。从小就在饭菜掺入香料喂她,所以体表永远散发着幽幽香气,由此成为女中尤物,不二珍品。

薛瑤英体态轻盈,不胜重衣,元载“众里寻他千百度”,搜来龙绡织成衣服,薄如蝉翼,重约二三两,用手一攥,不盈一握。

典籍披露,薛瑤英卧室挂的是金丝帐,铺的是“却尘褥”。这件“却尘褥”出自高句丽国,据说用却尘兽毛精制而成,色彩呈红黑,鲜艳瑰丽,质地异常光柔,价值连城。

元载的好友杨炎、贾至闻悉薛瑤英貌美善舞,求得一见。杨炎观赏表演后赋诗赞美:

雪面淡娥天上女,

凤箫鸾翅欲飞去。

玉钗碧翠步无尘,

楚腰如柳不胜春。

贾至观舞后对薛女的绝美的容貌,销魂的舞姿,简直如痴如醉,随口吟道:

舞怯铢衣重,

笑疑桃脸开。

方知汉成帝,

虚筑避风台。

薛瑤英巧笑献媚,元载沉湎在温柔乡中,以致怠于公务,惰于朝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由于元载宠溺薛女,其父薛宗本,其母赵娟,其哥薛从义,则交替出入相府,为外人拉关系卖官,从中索贿生财。元载成了他们的一株摇钱树。

宋人所撰的《太平广记》一针见血指出,“元载丧令德而崇贪名,自一妇人而致也”。这个妇人是谁,不言自明。

宝贵胡椒

《新唐书◎元载传》载,元载贪赃纳贿,从他家抄出胡椒800石。由此引起后世众多名流的鄙视,纷纷写入诗作中。

宋人苏轼:“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黄庭坚:“何处胡椒八百斛,谁家金钗十二行”;明人于谦:“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清人黄遵宪:“问山名漆树,计斛蓄胡椒”。

元载收藏赃物胡椒800石,唐时一石折合现在79320克,相当64吨。他囤积居奇,是因为胡椒稀少为贵,唐时有“黑色黄金”之称。

中国史书关于胡椒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天竺国(古印度)出石蜜、胡椒、黑盐”。

胡椒最初作为一种香辛料,原产于东南亚,主产区在印度。在国际贸易往来中,胡椒经丝绸之路贩到西域,后来,张骞出使西域,便把这一香辛料带回中原大地。

由于从事胡椒贩卖的商家多为胡人,于是中国古人将这种香辛料称为“胡椒”。

唐代胡椒“货比黄金”,甚至换取珠宝,其原因多多。

汉唐时期,海运尚未兴起,胡椒从东南亚主产区贩至中国,交通不便,路途遙远而崎岖,人马运输相当艰难,成本高得惊人,胡椒价格一路飚升全在情理之中。

再者,外邦将胡椒作为贡品进献中国帝王,而回赠礼物的价值远胜胡椒售价。屈指数来,胡椒岂不抬至天价?

国人所不知的是,胡椒是西餐必不可少的调料,欧州人还当作货币使用。法国民间就流行“贵如胡椒”的谚语。

阿拉伯商人见有利可图,便乘机垄断了胡椒市场,去赚欧洲人的大钱。中国商人赴产地经常扑空,不得不向阿拉伯商人求购,买价贵卖价自然昂贵。

汉唐时,只有皇帝的餐桌上才能见到些许胡椒。想当年,唐玄宗赐予杨贵妃的见面礼,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二斤胡椒,令杨女喜出望外。

唐时,胡椒不仅用于佐料,还作为中药材医病。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千金翼方》记有:“胡椒味辛,大温,无毒,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而芳香,不及蜀椒。”

宋时,随着胡椒在广州小范围的移种,以及海上国际贸易的渐兴,南方富人的餐桌上开始多了个胡椒瓶。若是串门嗅到谁家飘来胡椒味儿,必有贵客登门。

钟乳何用

元载被抄家后,《新唐书》记有这样一段文字:“籍其家,钟乳五百两,诏分赐中书、门下台省官。”

这是说,唐代宗将元府所抄的500两钟乳,分割赏赐在京五品以上官员。此举是予以警示,还是恩典,只有天知道!

元载为何受贿钟乳?其名堂多多。

钟乳,又称钟乳石、石钟乳、石乳钟。为一种钟乳状的天然碳酸钙淀积物,生于石灰岩山区的溶洞中,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乃至几十万年的时间。

在唐代,喜欢服钟乳的名人很多,看重是壮阳与养生功用。

唐穆宗时宰相牛僧孺,向他的好友白居易自夸,已服钟乳3000两,70多岁了,身体仍很棒。接着戏弄白居易,蓄养小蛮等家伎,老牛吃嫩草,头发早早就白了,还不赶快吃点钟乳补补身子?

白居易不甘弱,幽默反击道:

钟乳三千两,

金钗十二行。

妒他心似火,

欺我鬓如霜。

关于钟乳具有壮阳奇效,古典医书有载。《药性论》:钟乳“主泄精,寒嗽,壮元气”;《本经》:钟乳有“明目益精”功效;《别录》则说,钟乳可治“男子阴疮,女子阴蚀”。

史载,元载蓄养百余个婢女,几十个小妾,夜夜做新郎,受贿如此多的钟乳不言而喻。

关于钟乳可养生,《神农本草经注疏》载:“石钟乳,味甘温,无毒……明目益精,益气补虚,久服延年益寿,颜色不老。”

唐代诗人柳宗元将服钟乳,视作保健的良方。他贬谪永州前后,给妹夫崔简的信中介绍,钟乳要挑选质地细腻光滑、色泽纯净的服用,这样可使气色更好,精神愉悦。

《剧谈录》记述,唐太宗时,高季辅敢于坦率直言,唐太宗很高兴,特意赐给他一剂钟乳,勉励道:“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显而易见,钟乳是作为保健品赏赐的。

覆巢之下

元载恣意放纵,犯法妄为,奢侈僭越,亳无自律,唐代宗由迁就转向厌恶,进而嫉妒仇恨,终于有一天下手了。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唐代宗以“夜醮图为不轨”为罪名,命人给元载定罪,滿门抄斩。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夜醮图为不轨”,即以夜里请道士作法为名,企图行谋划不轨之事。

执行官员问元载死前有何要求,元载对赐死的官员只说四个字:“愿得快死!”

请求速死,谈何容易。那官员可能早对元载怀恨在心,冷笑一声,说:“相公须受吾污辱,勿怪。”说着脱下又臭又脏的袜子,硬塞到元载嘴里,随后手起刀落。汲汲营营一生的他,终于65岁那年降下了生命的帷幕。

南宋诗人刘克庄作《杂咏》讽之:

三千两钟乳,

八百斛胡椒。

不悟口中袜,

犹贪掌上腰。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很快,三个当官的儿子也跟着老子下了地狱。

按照唐律,王韫秀因名将之女,可免死,不过要罚入掖庭,执掌笔墨之事。说白了,欲想活,就得入宫做女奴。

王韫秀不愿苟活偷生,慷慨陈言:“王家十二娘子,二十年太原节度使女,十六年宰相妻,死亦幸矣,坚不从命!”

王韫秀颇有大丈夫气概,临终守节,誓不为奴,于是被执行官以杖刑打死。享年53岁。

唐代范摅在其笔记小说《云溪友议》称赞王韫秀:“少有识量,节概固高”。

妻妾对丈夫的感情厚薄,在祸患面前表现得泾渭分明。元载尸骨未寒,生前天天说恩情的薛瑤英,便再嫁闾里一位普通男子。

同年五月,遵照代宗帝旨意,官府从元家抄没金银珠宝、庄园田产无数。接着,挖开元载祖父、父亲的坟墓,辟棺弃尸;焚烧其族庙的神主;折毁新建的府邸,将材料赐给众臣修缮官署住宅。

对于家庭如此重大变故,元载的女儿一直蒙在鼓里。元女从小就入资敬寺出家为尼,法号真一。

受到父亲罪行的牵连,真一由尼姑沦为宫奴,有的史料说充作官伎。大概上司有严格规定,很长时间朝廷上下对于元载家破人亡的消息,对真一封锁得严严实实。

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继位,才把真一唤到跟前,亲口告诉她家人被诛实情。真一顿时号啕大哭,以头撞地,痛不欲生,哀伤之态令在场众人动容。

德宗帝左右侍从,对真一厉声呵斥,并奏请皇上治她一个“大不敬”之罪。德宗帝加以制止,说:“哪有因听到父母不幸而痛哭被治罪的呢?”于是,命宫女把真一扶出了宫殿。

唐代杰出诗人杜牧,闻悉元载全家惨况,有感而发,作《河湟》一诗以记之。

元载相公曾借箸,

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

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

白发丹心是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

流传天下乐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