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于城市等级划分有着诸多的标准,比如按照城区人口可以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还有按照行政等级,可以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了一个巨大的行业,这就是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按照各城市的土地资源稀缺程度、房价上涨幅度等,也制定了一个分类标准,这就是一二三线城市等。
一线城市,指的是北上广深;
二线城市,则是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等;
三线城市,一般是地级市中实力较强的一部分;
虽然这个划分方法是从房地产行业流传出来的,但是现在逐渐被全社会认可,成为判定城市等级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线城市的数量过少,但是能与这4大城市匹敌的基本上没有,所有这几年提出了一个新说法,这就是“新一线城市”。
根据现在的通行划分方式,新一线城市一共有15个,分别是重庆、成都、西安、武汉、郑州、长沙、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沈阳、天津、青岛、东莞、佛山。
这15个新一线城市中,2个是直辖市,8个省会城市,2个是非省会副省级城市,还有3个是普通地级市。
新一线城市也是按照房地产市场的判断标准而筛选出来,而影响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口增长,那么我们就从人口增量情况来分析一个这15个新一线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
15个新一线城市,人口增量迎来变局,开始分化2021年,全国总人口为14.12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人口增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对于各城市的发展而言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新一线城市,选取的都是人口总量大、经济实力强的城市,它们的人口增量数据又如何呢?我们从两个时间段分别分析。
第一、2010年-2020年,这是六普和七普的人口变化
这十年的时间里,15个新一线城市的总人口全部都是净增长的态势。其中成都的增量最高,为581.89万人;天津的人口增量最低,为92.78万人。
虽然有一定的分化,但是差距还不是太明显。
第二、从2010年到2021年,这一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就是受疫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速趋缓;
其次,就是人口总量增势趋缓。
在这样两个背景之下,可以预见的结果就是,这15个新一线城市也要“卷”起来了。因为蛋糕的体量已经趋于稳定,谁分到了更多的蛋糕,就意味着其余的人分得就少了。
这一年,15个城市的人口增量情况确实分化得很大。武汉以120.12万的人口增量,不仅是15个新一线城市中人口增量最高的,也是全国最高的;而天津市,人口增量是-13.6万,作为4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人口开始净流出了。
人口增量低于10万的有4个,分别是苏州、东莞、佛山、重庆。这里面重庆是个例外,因为重庆的人口体量堪比一个省,这个指的是全市总人口增量。
另外苏州、东莞和佛山,都是普通地级市。但他们又不是一般的地级市,城市规模大、人口总量高,但是跟省会城市相比,吸引人口流入的优势在减弱。
3个中西部省会城市,人口增量继续领跑中西部的省会城市,跟其余省份的省会城市、东南沿海强大的地级市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中西部省份中,基本都是省会城市一城独大,无论是GDP还是人口总量,在全省的占比都很高。
从近十年的人口增量来看,15个新一线城市中,增量超过200万的有10个,其中中西部省会城市就占到了5个。
从去年的人口增量来看,增量超过20万的有4个,其中中西部省份城市有3个,分别是武汉、成都、西安。而这3个城市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均是国家支持的中心城市。
为何武汉、成都、西安的人口增量能持续领跑呢?从人口总量来看,3城均超过了1000万;从城区人口来看,成都、武汉已经跻身超大城市,而西安市也即将进入超大城市行列;从GDP来看,三城都超过了1万亿。
也就是说,这3座中西部省会城市的规模效应已经形成,而且是在“省内无敌手”的状态,未来很长时间内也不可能会有地级市能与之较量。
所以人口、经济等各种省内的资源要素都在向这3座城市集中,越是经济发展困难的时候,越有人口加速流入的趋势。
出现了这种情况,对各省来说利弊究竟如何呢?从中西部各省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两个情况,第一就是人口向东南沿海省份流动,第二就是人口加速向省会城市流动。
如果省会城市的实力不强,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强,很明显的结果就是人口会加速外流。
所以从一定的程度来看,这3个强大的中西部省会城市,从一定程度上稳住了全省的总人口。但是对各地级市而言,恐怕就是双重流失的打击了,但是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