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可谓是在大众心里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说起“四大名著”,基本上是被大众所熟记的文学常识,几乎不用过多思考便可以脱口而出《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四本书被统称为“四大名著”。
那我们是否想过这四本文学作品为何会被界定为“四大名著”、它们是怎样从众多优秀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它们的评选标准具体又是什么?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代表的是极高的文学造诣,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应该是蕴藏在众多文学符号里对读者、对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深远意义。那么“四大名著”究竟是否具有当之无愧的文学价值呢?
“四大名著”之称的出现
“四大名著”这一具体的说法的出现之前,有“四大奇书”的说法,《三国志演义》里面记载:
“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
而“四大名著”的说法的出现是在《红楼梦》问世以后开始出现,“四大名著”的出现并非由某个特定的人评选,而是在文学作品在作为传播媒介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广大读者研究、甄选出来的。
“四大名著”作为人文社的“镇社之宝”,新华社提到“四大名著”是在建国以后,大量出版这四本书,被国人广泛阅读才形成了“四大名著”这一概念。
而正式写入文学史和著作是在1980年。这四本作品是被广大读者亲手捧上了“四大名著”的地位。
四大名著是否存在具体的评判标准?1. 文学体裁的界定
在评定“四大名著”的标准里,一个能够评选为四大名著的重要门槛为“古典通俗长篇白话文小说”,光论这一点,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就不在评选范围内了,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声音,比如有些人会认为比起为约定俗成的“四大名著”来讲,他们会觉得像鲁迅、余华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家的作品更加对味,这实际上是因为并没有了解到“四大名著”的评选标准。
这些优秀的作家的小说载体为现代汉语言,并不符合古典文学这一标准。
提到古典文学,人们脑海中依然会浮现出众多的古典文学作品,像情节引人入胜的《聊斋志异》、让人无限遐想的《山海经》、教书育人的《世说新语》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以短篇为主,就已经被排除在外了。
2. 文学题材的评选机制
在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小说题材分类,但对于“四大名著”的评定题材大致被为这几大类:“讲史、侠义、神魔、世情。”
“四大名著”的评定应该是相对于同一种题材中最优质的作品,一旦将题材限定,范围也就大大缩小。
“讲史”类题材,对比《三国演义》同类作品《隋唐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等等这些讲史的作品,在社会中的传播程度都不及《三国演义》高。
并不是说传播广泛的作品就越好,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约定俗成”的作品是有它的魅力所在,实际上相当与一次隐形的有特定范围的投票活动,并且“四大名著”本身也就是广大读者所评定出来的产物。
“侠义”类小说也不乏有优秀的作品,从内容框架、社会意义、文学造诣、传播程度这几个角度来讲,具有代表意义的还是《水浒传》,金圣叹也十分认可《水浒传》的文学价值,将之列为“六才子书”之一。
“神魔”类型的小说,在满足文学体裁这个条件下,《西游记》可以说是当仁不让了,在《西游记》问世之后,对之后同种类型的小说作品产生了极大影响,像《南游记》、《北游记》等等这些作品都折服于吴承恩的文笔之下。
《金瓶梅》作为曾经的“四大奇书”,而《红楼梦》则为“世情”类小说的巅峰之作,成功跻身于“四大名著”之一。
《金瓶梅》的文学造诣毫无疑问是很高的,但是在表现手法上来讲前者文字更为露骨,这就意味着受众相对来说更少一些,后者在表现手法上像蜻蜓点水一样,意犹不尽,给予读者更多的留白空间,让读者也能够成为作品的参与者,而不是单纯的欣赏者。
“四大名著”无可比拟的文学价值1. 绝佳的人物刻画
- 1.1《三国演义》——饱满真实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书中的人物一定是活灵活现,它并不是说需要多具体的描写,而是采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手法去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在读者的脑海中“活”起来,大致类似于你认识这个人,你见过他一样。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很多故事情节都被大众所熟知,还目前还广为流传的歇后语也有很多出自于此。
书里面刻画了200多个人物,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深入人心,其中较为熟知的有诸葛亮、刘备、曹操等人物形象,读者在听到这些人的名字,脑海里立马会浮现出他们的人物性格。
- 1.2《西游记》——亦真亦假
“一双圆眼光如电,两耳一扇风唿唿声”
这一句将猪八戒的圆眼、大耳生动地刻画出来。
《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形象通常是十分夸张的,读者都能感受到这是一个虚假的世界,但作者擅于运用现实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作为载体,让读者想入非非,沉浸于这个神奇又神秘的世界。
这也是这类题材吸引人之处,同时也需要作者在刻画上把握好度,让读者能够更好进入书中所描绘的世界,《西游记》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上十分出彩。
- 1.3《红楼梦》——细腻生动
本书的语言细腻,人物刻画惟妙惟肖,作者的刻画手法上多为细节描写,而不是概念化、笼统化的表达,在人物刻画上显得委婉、生动,作者擅于抓住人物一些很小的举动从侧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不是用直白的语句表达出来。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此句从文字上能够感受到人物姣好的面容,同时也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字数不多,表达却很到位,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 1.4《水浒传》——豪放鲜明
“收”和“放”相结合,本书语言特色是豪放粗犷的,但同时又不乏存在细致工笔类型的勾勒,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饱满,书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大多带有夸张的色彩,作者擅于中和调剂,将人物刻画与现实环境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2.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艺术追求
- 2.1.《红楼梦》——封建与反封建
《红楼梦》主要描写的是封建与反封建,书中的大环境是处于封建社会,但是这部小说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是女性角色,
贾宝玉是整本书中主要的男主,在封建社会女性的不被重视的传统观念与书中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有所出入,书中传递出的观念是对女性尊重以及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
其中蕴藏着对冲破封建制度束缚的强烈渴望,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也代表着对封建制度的厌恶以及对女性的呵护。《红楼梦》当时可以说是走在了时代的前端,写出了封建社会里的苦苦挣扎。
“西厢记妙词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西厢记》这本书在当时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书中弘扬的是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与当时封建社会对人性的社会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一桥段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讲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2.2.《西游记》——雅俗共赏、神秘诙谐
《西游记》可以说是不论是跳脱、充满想象力的孩童还是一丝不苟的大人抑或是退休在家下棋满头银发的老人都是《西游记》的受众群体,同时也可以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这部作品语言上是有着流动感的,其中还涉及到佛教、道教、儒教三种思想。体现了包容的思想观念。
文学作品通常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本书虽说充满神秘浪漫色彩,但也在师徒西天取景的路上介绍了沿途的风土民情,书中也蕴含了对封建制度的反叛,鼓舞人们要积极反抗,坚持到底。
- 2.3.《水浒传》——官逼民反
书中主要交代的是社会矛盾和农民战争,书中的语言采用北方民间口语,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更加贴近于生活。
“鲁达道:洒家不省得。”
比如此处就采用了方言口语,此处“不省得”意为“不知道”,全书方言口语占比比较高,给作品奠定了别具一格的基调。
《水浒传》的情节设置可以说惊心动魄、步步惊心,书中的人物形象来源于现实,同时也兼顾理想主义色彩,在反封建这方面,《水浒传》也没有落下,淋漓尽致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摧残,“官逼民反”用来形容《水浒传》可以说是很恰当了。
- 2.4.《三国演义》——个时代的战争与谋略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讲史”类题材,其中很多故事都是结合历史有迹可循的,是相对其他几部文学作品更加“真实”的一部,可信度相对来说较高,书中的时间跨度约为100年,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战争频发,《三国演义》是当时时代的产物。
《三国演义》并非像史书那样一板一眼将史实一一罗列,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赋予文学色彩,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这也是《三国演义》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某种程度来讲,也让更多人了解了特定时代的历史。
结语
“四大名著”更多是广大读者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它的“选拔”并不是海选,而更多的是类似与在一个特定的领域选出最优秀、最深入人心的那一部作品。
当然,“选拔”同样是隐形的。对于“四大名著”而言,其文学价值毋庸置疑的,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同时文字从来都不是作者一个人的狂欢,而是会给读者留有一席之地,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