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梦钊、刘焕心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防盗版标记:今日头条号:乐亭故乡人
题图摄影:艾连杰
我县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创造积累了很多地域性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在语言交流中显得朴实、纯厚、幽默、风趣、有脍炙人口。笔者作粗浅总结、解读。但是,谬误难免,请读者予以指正。
地名类:1.吴家兰坨的瓦盆——一套一套的
我县吴家兰坨盛产瓦盆。瓦盆在制造过程中,把胚子由大套小,连环相套,送入窑中,烧制而成。人们把瓦盆的制作,借用到对某些能说会道的人。
如:赵大姐说起话来可是吴家兰坨的瓦盆——一套一套的。
2.小苗庄挡埝——护住心口(即新开口,人们习惯性称呼“新口”)了。
原意是,每到汛期,在小苗庄挡埝,保住了新开口的安全。
引申义是,人们依此借新口和心口的谐音,来借喻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困境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达到了自保。
如:在集体经营时,秋头上社员们口粮短缺,生产队采取了措施,解决了一时的温饱,生产队长高兴的说,咱们是小苗庄挡埝——护住心口(新口)了。又如,李二当年投资建温室大棚,头一个月就卖黄瓜八千元,有人说,人家是小苗装挡埝——护住心口(新口)了。
3.倴城的花生——没(秕)比的
据说,过去滦南倴城一带出产的花生,籽粒饱满,很受乐亭人的欢迎。这就是原意。其引申义是,用没(秕)比的来比喻某些东西质量上乘。
如.你看,人家这桃长的,个儿大,味甜,真是倴城的花生——没(秕)比的。
4.戈堡的核桃——满(仁)人
据说昌黎的戈堡一带出产的核桃,皮薄仁满,誉满冀东,这是原意。引申义,借其谐音,表达所在场合集聚的人很多。
如:嚯,整个会议室,是戈堡的核桃——满(仁)人。
以上两条歇后语,地域是昌黎,滦南,创作者乃乐亭。可见,“老奤”文化,一脉相承。
5.大有斋的牙刷——一毛不拔
6.大有斋的棉鞋——底儿厚
大有斋是解放前乐亭城内一家商号,其出售的货物,深受消费者赞誉。不过,所说的两条歇后语的实体,一个是说牙刷,另一个是说棉鞋。据说,出售的刷子,想拔根毛都难;其棉鞋,每双用棉花就达到一斤(旧时每斤约等于现在一斤一两。)可见,其商品质量有多好。不过,两歇后语则与原意大相径庭。头一条的引申义是说人的小气。如,老张是天生的老抠,那是大有斋的牙刷——一毛不拔;另一条歇后语的引申义是说日子过得殷实。
如:老李的日子是大有斋的棉鞋——底儿厚着呢。
7.新寨的旗杆——高着咧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其旗杆矗立在新寨的主街上,其高度闻名本县及临县。人们往往借用旗杆的高度,引申到某些人高超的技艺。
如、刘老师的武功,那是新寨的旗杆——高着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