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情节组合法(多重套用戏剧反讽)(1)

小知识:

戏剧反讽其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电影手法,主要通过不知情和知情间的对比产生某种讽刺效果。而这种技法,其实也可以在文学写作的时候加以利用。

在经典的文字作品中,比如莎士比亚的剧本,就已经把戏剧反讽运用到了某种极致。当然,我们不是要学习如何创作剧本,而是把这种剧本的技术手法,拿来放到小说的情节设计里面去,而且非常简单高效。

其实在现代文学的创作中,“反讽”的利用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常用的有言语反讽、观点反讽、情景反讽、戏剧反讽等等,每种反讽形式中又包含很多更细化的反讽形式。

戏剧性情节组合法(多重套用戏剧反讽)(2)

比如,王朔的文学作品中经常采用语言反讽,以假正经的范儿说着堂而皇之的话,通过人物身份和语言、环境的反差来达到讽刺效果。而莫言的作品中也不乏将典型的“反义词”组合杂糅使用,利用语言中融合在一起的冲突和干扰,来扩大语言的张力。

关于这类的言语反讽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我们就不具体举例了,上一段的意思非常明了,大家一看就懂。而情景反讽我们着重说一下,这是容易和语言反讽相混淆的一种方法。

就像D•C•米克在《论反讽》中说的,言语反讽的特性是片断性和局部性,读者站在反讽者的立场上看待书中事物,而情境反讽中的读者是站在观察者的立场上,更容易具有纯粹的喜剧性、悲剧性或哲理性。

所以,语调反讽其实是情境反讽的范畴。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就常见以调侃或故作轻松的口吻来诉说一件伤心沉重的故事,来达到讽刺和批判的效果。我们常说的“无厘头”,就是以一本正经的态度来讲述一件荒唐的事情,也是一种情境反讽。

其他的情境反讽还有视角的反讽、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戏仿反讽,故意模仿别人的诗文写出来的讽刺文字,比如莫言的《蛙》等等。

上面说的反讽形式其实是适用于特定的角色和特定的文章,能够在小说中真正广泛采用的反讽形式就是戏剧反讽了,主要用来制造悬疑感和情节的波折感。

戏剧性情节组合法(多重套用戏剧反讽)(3)

戏剧反讽最早来源于戏剧,利用观众(读者)的全知全能与角色的无知之间的戏剧张力。《文学批评方法手册》对戏剧反讽的定义是:“戏剧反讽是一种让读者或观众得知某个情况,而剧中人物或角色不知的手法。”

不说那些高大上的理论了,提炼出戏剧反讽中最适合小说采纳的一点:角色对真相的了解,和读者对真相的了解,两者之间的冲突。

所以,对情景的“知”与“不知”是戏剧反讽的基本特征。这种“知”与“不知”通常有两层意思:某些角色的“知”和另一些角色的“不知”;角色的“不知”和观众的“知”。

而本文作者在研究戏剧反讽的写作应用时发现,“观众的全知全能和角色的不知真相”这一层面,更适合戏剧影视以及制造小说的悬疑感,关于小说的情节如何制造悬疑感,我们另撰专文来讲述,今天主要说说在“某些角色的知和另一些角色的不知”这一层面,如何制造情节的波折感。

举一个实例来讲解吧。去年的时候,我有段时间天天泡咖啡厅写论文,某一个傍晚突然兴起,我很想利用咖啡厅最常见的生活元素来创作一个短篇。

戏剧性情节组合法(多重套用戏剧反讽)(4)

注意,我不想玩什么创意,我只想利用最常见的、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生活元素来创作故事,我认为,合适的写作技巧,是这个故事能够精彩生动的保证,文笔只是化妆,加入文艺元素是为了给作品提亮。

所以我采用了下面那个多重套用戏剧反讽的模式。

我想写一个爱情故事,以男主的视角来写。

那么,为了保证篇末的神转折效果,第一层戏剧反讽就是男主不知道而女孩知道的事情,而这个事情,使男主想追求女孩的心思成为泡影。

我用“【第N层】”来表示男主不知道而女孩知道的反讽,用“(第N层)”来表示相反的,也就是男主知道但是女孩不知道的事情,那么我这次想用的模式就是:

【第一层- 【第二层】 - (第二层) - 】

也就是在一层戏剧反讽中,套进两个乃至更多的戏剧反讽的事件,来达到情节一波三折的效果。

我说了,只想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元素。所以我设计的第一层反讽,就是结尾的时候男主陡然发现女孩是已婚育的女士,他所有的情怀都是一厢情愿的笑话,以此达到反转和讽刺。

因为偶然邂逅发生的爱情故事必然有个或长或短的情感升温的过程,所以我尽可能地弱化了第二层两个事件的讽刺意味。而我撰写的另一个故事《[美文] 在她笑容里活过的岁月》,套入的第二层反讽,则充分释放了反转和讽刺,这个我们稍后再说。

我的这篇发生在咖啡厅的故事,第二层的第一个事件,是男主不知道而女主知道的事情:虽然是第二次见面,但女孩已经对男主的气质和外形深有好感,甚至已经达到心动的程度。

就生活中最常见的元素来说,我用了两个梗来完成这个真相,第一个是点单过程,男主犹豫点什么的时候,女孩帮他做了决定:上一次男主来的时候选的拿铁。

其实在咖啡厅里,很多资深服务员都能记住熟客的喜好,所以这里我安排的不是熟客,男主第二次来,但女孩记住了他,这是出乎男主意料的,因而引起他的关注。

男主在不动声色的观察之后,觉得女孩并不是他的菜,但猎艳的情结作怪,也开始被她的女性魅力所吸引,用目光追逐并欣赏她的身影。

然后进入第二个梗,男主在窥视女孩时被对方发现,这时我要借机在平平无奇的工作环境中凸显女孩娇俏可爱的性格:女孩发现女主窥视自己,摆出一副“给你看个够”的架势,过一会儿之后再用眼神问他“你看够了吗?”

男主知道了女孩喜欢他,开始心动,我在之后的文字中展现了他的生理冲动:对女孩身体曲线的追视以及吻她的欲望。

现在【第二层】的戏剧反讽已经呈现了真相,男主和女孩应该进入互相来电的状态了。一对陌生男女如何才能立即进入可以接触并了解的境遇呢?我依然选择了最老套的梗:英雄救美。

咖啡厅服务员小妹能遇上的麻烦,也就是和顾客之间的冲突。都是小事儿,但是女孩在喜欢的人面前会窘迫,恰是男主出手帮忙拉进距离的时候……

所以进入(第二层),男主知道但是女孩不知道事件的真相,顾客起身送朋友,女孩以为顾客走了,就收了桌子,结果顾客回来开始对女孩发飙。男主恰好旁听了顾客和朋友的对话,便站起来帮女孩解围。

接着是两个人通过眼神进行心灵交流,以及男主的暗示和隐晦表白……行文到此,郎有情妾有意,又有了足够的借口,可以进入约会程序了,女孩的内心纠结,在男主和读者眼中自然解读为矜持。

这只是解读情节,小说阅读时有个情节感受的积累,此时的感觉已经是爱情的顺理成章了,男主偷偷去买了花,在咖啡厅门口的角落等候女孩下班出来。结果,看到一个两岁男孩扑到她怀里叫“妈妈”而目瞪口呆。

【第一层】戏剧反讽结束。(如果读者朋友想知道这个设计的真实写作效果,请阅读拙文《故事:遇上你是我的缘》)

戏剧性情节组合法(多重套用戏剧反讽)(5)

而上面提及的那篇《[美文] 在她笑容里活过的岁月》,则套用了极为鲜明的两层戏剧反讽,来达到神转折的阅读效果。

如果也用“【】”来表示主角知道但是配角不知道的事情,和用“()”来表示配角知道但是主角不知道的真相,排出公式如下:

戏剧性情节组合法(多重套用戏剧反讽)(6)

【第一层(第二层)(第二层)】


戏剧性情节组合法(多重套用戏剧反讽)(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