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1)

当初老北京吃冰真幸福

那时候的北京冬冷夏热,四季分明。老北京人真的能体会到每个季节的快乐,冬天滑冰,夏天游泳。而现在,城市越来越发达,高楼四起,人口众多,北京的四季也渐渐变得不明朗了。今年冬天,北京就一场雪没下。而冬天冻冰,夏天吃冰,也是北京人最大的一种快乐。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2)

戴书强,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生人,对外坚称自己刚过五十岁。传统北京人,原来住在德胜门外冰窖口胡同,历史迷、军事迷、老北京迷……在北京住了一辈,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工作,闲暇时候便用来读书和学习,看的书那是海了去了。从二战用的勃朗宁手枪到我国最新的东风21D型导弹的精密部件制作,从元代河边卖炊饼的百姓到如今航天航空领域的高精尖问题无所不知,也算是老百姓中的一位奇人了。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3)

曾经的冰窖附近

今年的夏天闷到爆,说着说着他就讲起了过去北京人吃冰的事儿。原来北京冰窖口里的冰窖,是一个大坑,深10米,长100米,宽60米左右,每到冬天,冰窖里干活的人就到后海去挖冰,用锯把冰锯成80公分长、40公分宽、20公分左右的冰块,用带倒刺的钩子勾上来。冰窖里放一层冰,铺一层稻草,最后把冰窖马满,把大门用泥和砖头封起来,这个门是冰窖西边的门。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4)

等到了夏天时候打开南门,用木头架个架子,用机器把冰导上来卖。一块冰大概要卖2块钱,那个时候的物价,吃顿早点1毛钱够了,肉8毛5一斤,面1毛8分5一斤,米一毛5分7一斤,棒子面1毛1分2一斤,所以那会北京人家里要有一块冰,比过年都高兴。一般家里也不会买。那会买冰的,多是卖鱼卖肉的,三轮车一排排的形成长长的队,也算是那个年代特殊的景色了。小时候他们的乐事儿就是在冰窖搭的木头架子下面等着,卖冰的时候掉下来的冰渣子是小孩最好的消暑神器,捡起来就吃,也不管干净不干净。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5)

出了冰窖口胡同的西边,就是当年的太平湖。现在的后海、积水潭、什刹海,是现在的“后三海”,实际上在元朝内会,这后三海是一大片海,特别大,连在一块儿。到了明朝的时候,为了防御敌人入侵,又在原有城墙里面弄了一套北城墙,为了防止元朝军队反攻。虽然元朝完蛋了,但是元朝的军队还有呢,所以大将徐达紧紧张张的在现在二环路的位置上又修了一个城墙,修城墙的时候正好从湖上过,就把咱北京左上角给切了一个斜角,留在城墙外的这一块水,就成了当年的太平湖。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6)

曾经的太平湖附近

这太平湖多大呢,就是现在积水潭桥往西,到西直门附近,小西天牌楼往西到西直门附近中间的这一块地方。所以北京的左上角是斜的,就是当年隔太平湖时候留下来的斜面儿。我小的时候那里棒着呢,到处都是参天大树,老舍不就在那跳湖自杀的么。后来七几年修地铁,凡是挖出来的土都往太平湖里面填,结果把湖填了,可惜了。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7)

再来说说挡北京这一圈城墙。北京的城墙不是一次修完的。当年元朝的时候北京都是土城,没有砖。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公元1449年)才开始包的砖,从新在土墙外面包了一层砖。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8)

跟咱们家里盖房子用的一样,包的是小砖,而且就北城包了,东西和南城都没包。所以这城墙有好几层,最早是黄土,然后是小砖,最后正统年间开始用大青砖,这一层砖一米多厚,包了五六层。北京的城砖都是山东烧的,临清那儿,那砖倍儿棒。你看宋庆龄故居,那西墙,那个砖,都是1890年修的,你看那个砖都烂成啥样了,大小和城砖差不多,再看看北京的城砖,还倍儿棒。当初进京走京杭大运河的运粮船,兹要是来北京的,您先得到山东去临清拉上10块砖头,这是船家的义务。现在就剩北京站后面还有一段,叫什么老北京城墙遗址。皇城根遗址公园,那个可不是城墙,那个是皇城墙。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9)

古代的北京啊,外面一圈,9个城门,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嘉靖皇上说,再给他兜一圈,为什么?当年老百姓都住在城外,住不起城里面啊,城外面也没经过规划,老百姓自己盖房子,久而久之形成了两个大村子,特别乱。皇上说咱给它圈起来得了,再建一层城墙,结果城墙刚把南边建起来,国家没钱了……结果草草的往北这么一来,就给封了口了,就形成了现在的“外城”。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10)

而且当年国家也穷,这外城的城墙啊就7米高,特别的薄,而且那个小角楼,就6个窗户,跟碉堡似的,永定门城楼看见没有,永定门是当年最大的了,也就那么大点,可是你看内城呢,9个门的城楼子,都34米高,城墙14米高。就内正阳门城楼子,比别的地方都高3米,它37米高。所以内城住着的都是皇亲国戚,外城住着的是普通百姓,后辈人一代代传下来,性格也有所不同,也就有了现在北京南城、北城这么一说。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11)

曾经的德胜门城楼

这北京的皇城呢?先说好了啊,这皇城不等于紫禁城,皇城的城门是,地安门,天安门,西安门,东安门,东安门就是现在的王府井附近。在北京内外城里面,正门是现在的毛主席纪念堂的地方,在明朝的时候叫大明门,清朝叫大清门,到了民国时期,改名叫中华门。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12)

一进来往里走,110间房子并排着,叫千步廊,完了之后还有个T型广场,往两边一边36间房,然后是长安右门和长安左门,就是现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儿。当年49年建国的时候就在这T型广场上。皇城这一圈,并不是规则的啊,左边有“前三海”,所以左下角弯了一下子。现在能看到的皇城遗址就这一段了,皇城根遗址公园。北京城东西不通着,西城的人要去东城,先得从德胜门出去,再从安定门进去,或者出宣武门,再从崇文门进去,它中间有个皇城在,所以东城区、西城区好多地名都是重复的,两边的人都不往对面去,所以现在的北京人脑子里有东城西城、南城北城的概念。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13)

说远了,接着说咱德胜门吧,德胜门之前也是分箭楼和城楼,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箭楼,城楼是现在二环德胜门桥的位置,城楼和箭楼之间是个瓮城,之所以看不到城门是因为城门当初开在左侧没在箭楼下面,冲东,现在已经给拆了,就是现在380路公交车站这儿。当初要进出德胜门,需要先绕过箭楼,从城墙西边进去,再通过德胜门城楼进城。北京9个城门都是由箭楼和城楼组成的,每个瓮城里都有个关帝庙,只有安定门的瓮城里是真武庙,前门里面是俩庙,一个观音庙,一个关帝庙。而现在就剩下咱德胜门里面的庙了,其他都拆了,而且现在德胜门里的小庙,也是仿的当初安定门里的真武庙建的,所以是真武庙。德胜门城楼子,拆的时候是1921年,拆的时候都摇摇欲坠了,是北京城拆的最早的一个城楼子。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14)

再说最后这城墙,都拆啦,我小时候家里面盖个煤棚子搭个小窝棚啥的,都用的城砖,那会政府鼓励去拉砖。现在这些砖也还算好找了,冰窖口是拆没了,你像内个安定门附近没拆的地方,胡同里转去吧,好多房子都城墙做的。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15)

那砖棒着呢,我小时候的城墙已经拆的差不多了,还剩下一些城墙,都是黄土,好多没钱的老百姓,都在城墙上挖个洞,挂个门帘子,就住里面。那时候北京城墙上还跑火车呢!我都挺大的了,那会元城墙的东侧还在呢,左家庄热电厂当初烧煤,就在热电厂这修了铁路,火车直接拉煤往那送,火车在城墙上开,那可是一景儿,可惜也看不到了。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16)

后来拆城墙的时候我去了,拆出来了好多文物,都是桌子、椅子,桌子还在炕上放着呢,炕都没拆,就直接给垒上墙了。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17)

接着刚才徐达修城墙那会说,元朝时候的城墙不是远么,安贞门,健德门那一圈,左边肃清门(如今四道口附近),和义门(西直门),右边光熙门,崇仁门(东直门),平则门(阜成门),齐化门(朝阳门),明朝时候砍了一刀,德胜门、安定门为北界。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18)

德胜门里的真武庙

当初刚刚打跑了元顺帝,军事威胁还特别大,所以修这个城墙的时候特别匆忙,赶紧加固阵地,就这意思,当初挖出来的石碑还是立着的呢,连推倒了的时间都没有,就直接用泥和土堆起来了。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19)

老北京上有皇帝,下有百姓,中有达官贵人,这冰窖胡同的冰能将这些人物连接起来,夏天能吃口冰也是很棒的。城墙也能将这些人分出个三六九等。但是冰和城墙,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慢慢的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20)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21)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22)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23)

80年代的老棒冰(当年皇上的御用深井冰)(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