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背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和山西临汾吉县有不解之缘)(1)

清朝顺治年间,曹振彦曾在吉州为官之事,查光绪五年(1879)吉州知州吴葵之所撰《吉县全志》及县史志办翻印本八十一页记载:“曹振彦,奉天辽阳人,七年任,升阳和知府。”嘉庆《山西通志》卷八十二《官职》五十六页:“吉州知州:曹振彦,奉天辽阳人,贡士。顺治七年任。”顺治七年是一六五零年,曹振彦只干了二年就由“纪振边,海州人,进士,九年任”接递。

曹振彦在历史上虽没有多大名气,也没有多少显赫事迹可以传承,若不是他的后世子孙曹雪芹声名大噪、以及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影响深远,曹振彦很有可能从此就湮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但是,对于曹氏家族而言,祖先曹振彦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功不可没的人物。正是他使得曹家摆脱了寻常包衣家奴的身份,开启了曹氏家族荣华富贵的大门。出于兴趣,笔者闲暇之余查史料、访老者,将曹振彦家世和在吉州为官之事编撰成文,供史料专家和众读者参考。

一、曹振彦家世

据史料介绍,曹家的先祖原本居住在北直隶,也就是现在河北省北部一带,后来不知何故迁移至辽宁地区的奉天(现在的沈阳)。奉天地理位置偏远,经常受到异族的侵略和骚扰。一六二一年,一支后金部队攻克了奉天,许多汉人被杀,也有一些被俘虏投降后成为奴仆。在这些俘虏当中,有一个叫曹锡远的人,他是曹振彦的父亲,曹雪芹的始祖。随着奉天的陷落,不久明王朝也灭亡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一六四四年建立的满清王朝。曹锡远投降后成为一名包衣(满语为家奴)。后随着前清和后明两朝连年的战争以及兵员的缺乏,投降的汉人也全部从军,曹锡远也被编入汉军八旗中的正白旗,先前归努尔哈赤领导、后归皇太极直接管辖的家奴军队。连同曹锡远一同投降的儿子曹振彦,当时已四十多岁。父子俩一起跟随清军四处征战,入关前就有战功,打下的江山,自然也有他们的血汗。为奖励汉人中的有功之臣,曹锡远被任命为沈阳中卫指挥使之职,曹振彦也从一名“家奴”上升为一名“教官”。随后,曹振彦又因在大同战役中战功显著,在允许汉人参加的考试中考中贡士,完成了从教官到贡士、从包衣到仕官、从军界到政界的转变。这一年曹振彦48岁,次年被委任为吉州知州,顺治九年晋升为阳和知府府官,顺治十二年升两淮都转运盐司运使。此时的曹振彦已是三品的高级官员了。

曹振彦生有二子,长子曹玺,取妻孙氏。次子曹尔正。曹玺是曹雪芹的曾祖父。如果说曹锡远、曹振彦是曹氏家族的兴起点,那么曹玺及其妻孙氏则把曹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史书记述曹玺“小好学,深沉有大志,读书洞彻古今,负经济才,兼艺能,射必贯礼”。可见曹玺在政治、军事、文史、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才能。因文武双全,被选入内廷作二等侍卫,管理銮仪事,后升入内工部。康熙二年,特派监理江宁织造,死后追封工部尚书衔,诰授光禄大夫。曹玺妻孙氏,曾是三皇子玄烨的奶母,玄烨后来荣登皇位(康熙帝),每次南巡都曾接见孙氏,生前诰封一品夫人。曹家三代历任江宁织造,得到康熙帝信任,都与孙氏曾是康熙帝之奶母有一定关系。

曹寅是曹玺的儿子,曹雪芹的祖父。曹玺死后,康熙力保他的儿子曹寅世袭了其父的职位。曹寅除了是曹玺的长子外,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康熙小时的陪读,关系十分密切。康熙在位期间,曹寅的官职也是青云直上。史料记述:曹寅自幼聪慧,四岁能辩声律,十几岁时“即以诗词经艺惊动长者”,被称为神童。康熙十二年(1684)曹寅二十七岁由銮仪卫治正兼第三旗鼓左领,协理江宁织造,次年即任内务府慎刑司郎中。康熙二十九年出任苏州织造,三十一年任江宁织造,五十一岁卒于任所。曹寅干了四年苏州织造、二十一年江宁织造,同时监理四次康熙南巡大典,并多次被康熙钦点为巡盐御史,管理两淮、两浙盐务。他的政绩非常突出,不仅皇帝赏识,同僚、百姓都给予好评。

从以上可以看出,曹氏家族之所以沿续五代荣华富贵,除去其先祖曹锡远和曹振彦奠基外,更得益于康熙帝的极力维护和百般照顾。然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自曹寅受康熙之命担任江宁织造后,在康熙的六次南巡中有四次由曹家负责接驾,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财力,再加上修造大观园、元妃省亲等等,真不知耗费了多少银两。曹家无奈,只得大量挪用公款解决,以弥补接驾等留下的亏空。雍正继位后,曹家的靠山荡然无存。雍正帝励精图治,大刀阔斧惩治腐败,而曹頫却不懂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干了四年左右就被雍正革职、抄家。至此,曹氏家族自曹锡远、曹振彦于天命六年(1621)归附后金到雍正六年(1728)曹家被抄、前后一百零八年的荣耀灰飞烟灭、付之东流。而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的曹雪芹还未成年,便经历了本家族的惨烈巨变,体悟到了人生荣辱、世态炎凉和家族兴衰的得失事实,才创作出《红楼梦》此不朽之作。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背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和山西临汾吉县有不解之缘)(2)

山西临汾市吉县县城

二、曹振彦在吉州

吉州商祖乙时属耿地,后又称北屈,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为吉州。清朝建立仍沿袭旧制,隶属平阳府,辖乡宁一县。朝代更迭,连年征战,局势动荡,百废待兴,曹振彦赴吉州任职正好遇上这个茬口。据康熙十二年(1673)《吉州志》记述:明祟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高杰部东渡黄河占领吉州。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改克州城,高杰部败退。顺治六年(1649)明朝把总卫敏又起兵攻占吉州城,清知州龙启运抱印逃回平阳府。顺治七年(1650)二月清军又击败明军占领州城。在这六年的拉锯战间,清朝先后派去四任知州:分别是直隶人李兰芳,奉天人崔起鹏,山东兖州人龙启运和奉天辽东人马得路。多者干二年,最少的马得路“抵任二月缘事去”,只干了两个月。曹振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马上任的。曹振彦作为清朝建立以来吉州第五任知州,到任后立即稳定局势,安抚民心,赈济灾黎,恢复生产,应该说还是干了一些好事、实事。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和当地群众传言,有以下两方面: 1、重修锦屏山城隍庙。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祟祀的重要神祗之一,既是守护城池之神,也是冥界的地方官。我国各朝各代城隍信仰均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推祟。清朝规定:“凡有司莅任者,必先谒庙,与神誓,希神默相,使政兴务举,以安黎庶,倘怠政奷贪,凌虐下民,神其降殃也”。即便现在全国仍有多地保留城隍庙,甚至将城隍庙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县的城隍庙,据《吉县全志》“坛遗祠祀”三十六页记载:在“锦屏山之麓,明洪武年间知州许志升建,弘治间知州王彝扩建,并增宿斋三楹。”“国朝顺治间,知州曹振彦重修”。曹振彦一六五一年到任,隔年已擢升,重修城隍庙应在任期所为。又据《吉县全志》卷八“艺文志” 记载,吉州城隍庙在明朝后期还曾整修扩建过一次,形成一定规模。史料记述有主庙三间,两厢各五间,前门有三间。除此以外还扩建了三间“公廨”(应该是办公室之类的房子)和厕所、庖房(应该是灶房)等,以便新上任官员和家眷临时居住。庙后还有栖神宫、张乐赛神楼等,规模相当可观。明朝鄞县人杨守正刻有碑记。曹振彦此次重修,应该是明末清初战乱损毁后的又一次重修。重修后将原来的建筑恢复到什么程度无据可查。但是此举足以说明曹振彦百忙中仍十分关心地方建设,在位总想为当地办一些好事和实事。顺治八年(1652)朝廷颁发诰命,说他“慎以持躬,敏以莅事”,“官常彰廉谨之声,吏治著循良之誉”,将其大大表扬了一番,并很快晋升为阳和知府府官。

2 、张家庄祈雨

吉县城西有一个村庄,距原老城二华里,沿清水河而建,早年张姓人居住该村,故取名张家庄。庄内百姓以农为业,兼种红枣、蔬菜等。顺治七年曹振彦到任后不仅连年战乱,百废待兴,又遇天年大旱。《吉县全志》“祥异”二百三十九页记载:“七年,自春徂夏,旱,赈济有差”。开春没下雨一直到夏暑,致地皮干裂,田禾枯萎;树木不开花结果,蔬菜下种不出苗,州城百姓叫苦不迭。在那靠天吃饭的封建社会,往往是种于地而收于天。出于对旱魃为虐的恐惧,面对旱灾降临,人们只有寄希望于神灵,祈天降雨,以求天降甘霖,泽润苍生,禳除灾害。当时吉州有四个龙王庙:一个在东门扶风桥上,一个在北门外,一个在西门外,一个在南门外。据老一辈讲,只有西门外龙王庙规模最大,庙宇崇高,辉煌雄伟。因庙旁河边有个天井,古称天井龙王庙。此天井平时砂石掩埋,不见踪迹。相传下有龙潭,周围四五丈,深丈许。如果开挖疏通,便有泉水汹涌而出。尤其是旱年需水时更为灵验。不旱之年不敢乱挖,乱挖必遭庙神惩罚。于是曹振彦便率衙内大小州官以及庄内百姓抬猪羊、提果蔬赴天井龙王庙上贡,焚香叩拜,连续多日在此祈雨。另外又组织乡民“持锄蹶,汰砂石,寻其迹而疏濬之”,将溢出的泉水挖渠引进干裂的土地灌溉,从而缓解了旱情,未造成庄稼绝收。庄内百姓感激不尽,遂改村名为“霖雨”,一直沿用至今。

曹振彦在吉州干了二年,便升为阳和知府。当时山西有九个府,并无“阳和”这个名称。后查相关资料发现“阳和”其实是一个过度:这是指顺治五年末(1649),大同总兵姜壤叛乱占领大同,攝政王多尔衮统兵征剿,大同府临时迁移阳高卫(山西阳高县),更名为阳和府,领大同、怀仁、浑源州、应州、广灵、灵邱,平叛后又在顺治九年(1653)搬回,恢复原大同府。曹振彦在阳和任职二年后又升两淮都转运盐司运使,顺治十四年(1658)去世,活了五十六岁。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背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和山西临汾吉县有不解之缘)(3)

(本文作者 葛培校 吉县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