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蓉经典回忆录(一代笑星赵丽蓉逝世21周年)(1)

在《刘巧儿》中,新凤霞扮演刘巧儿,赵丽蓉扮演李大婶。

2000年7月17日,著名笑星、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与世长辞,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神州。一颗耀眼明星的陨落、一株馨香奇葩的凋零,引来无数人扼腕叹息。赵丽蓉的人缘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同行的关系,笔者与她早已熟识,1987年12月,天津举办“振兴评剧著名演员联合演出”,邀请她来津同评剧名伶郭砚芳、郑伯文等合作演出传统剧《对金瓶》,我作为大会工作人员,与外地来津的艺术家同住在河东京东饭店,同丽蓉老师有了较多的接触机会,经过采访,对她的学戏起因与从艺历程有了较深的了解。

赵丽蓉经典回忆录(一代笑星赵丽蓉逝世21周年)(2)

赵丽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幼受到艺术滋养

赵丽蓉介绍说,她原籍是河北省唐山市宝坻县(现天津市宝坻区),父亲是擅长理发的手艺人。由于家乡十年九涝,度日艰难,他无奈之下就带着七个孩子到东北谋生,在沈阳开了一家理发店,赵丽蓉就是在沈阳出生的赵家第八个孩子。

赵家本来与戏剧圈并不沾边,赵丽蓉又是怎么走上从艺之路的呢?赵丽蓉介绍说,这也是机缘巧合。原来沈阳有一家复盛评剧社,主演叫芙蓉花,在当地很红,长期在沈阳北市场演出。因为她父亲赵秉忠理发手艺上佳,尤其擅长给妇女梳头,芙蓉花经常去他的店里理发,后来就把赵秉忠请到剧社,专门做容妆(戏班谓之“包头”)工作。赵家就这样进入了戏剧圈,由于这层关系,赵丽蓉的几个哥哥姐姐后来都吃上了“戏饭”。

尤其是赵丽蓉的二哥赵连喜,更是学有所成,以演评剧老生、丑角见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中国评剧院排演的《刘巧儿》中扮演贪财卖女的刘巧儿爹刘彦贵,在《金沙江畔》中扮演热情开朗、为解战士饥渴而牺牲的红军老班长金万德,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至于赵丽蓉自己是怎么走进戏剧圈的,她介绍说,自己小时候长得又白又胖,十分可爱,母亲孟云德给她取了乳名“老爱”,经常抱着她到戏院后台去玩。有一天芙蓉花演《桃花庵》,戏中尼姑陈妙婵要把私生子送人,有一场母子诀别的戏。照例陈妙婵要抱“彩娃子”(戏班中常用的人偶,代替婴儿,亦称“大师哥”)上场。剧社有人突发奇想,提出要芙蓉花抱“老爱”上场,芙蓉花也想试一试,结果真的把“老爱”抱上去了。令人意外的是,“老爱”并不害怕,在台上既不哭也不闹,只是一个劲儿冲观众笑,观众又是鼓掌又是喊好。赵丽蓉说,从那以后,只要有彩娃子的戏,自己就被抱上去,小小的婴孩竟然成了“明星”。赵丽蓉就是这样,从孩提时代沉浸在舞台上,得到了艺术滋养。

“老爱”十二岁的时候,爱才心切的芙蓉花为她请了精通评剧演唱的鼓师马金贵做师父,并以自己名字中的“蓉”,为她取名赵丽蓉,希望这棵艺圃幼苗,将来比自己更加绚丽多姿,能像芙蓉花般绽放异彩。

拜师后的赵丽蓉没有辜负长辈们的期望,她牢牢记住了师父说的,“一天不练功,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功,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功,台下知道”,坚持天天练功,即使伤风感冒,刮风下雨,也照练不误。剧社在哈尔滨演出时,每天跟着几个哥哥姐姐到松花江冰面上练功、喊嗓,嘴中的热气竟然将冰面上喊出一个窟窿。功夫不负有心人,苦心磨砺终于结出硕果。她开始在台上唱“帽儿戏”(即开场戏),其中师父教她的启蒙剧目《井台会》,几乎天天上演,成了她的拿手剧目。后来她又接连学演了《杜十娘》《花为媒》《珍珠衫》等多出评剧看家戏,经过实践锻炼,演技日臻成熟。很快,她从关外红到了关内,1945年张家口一行更是把她推上了主演的位置。

赵丽蓉经典回忆录(一代笑星赵丽蓉逝世21周年)(3)

赵丽蓉(左)、谷文月(右)访问杨三姐(中)。

艺坛躬耕创佳绩

1945年,赵丽蓉所在的复盛评剧社,被邀请从奉天到河北坝上张家口演出,剧社主演芙蓉花因过度劳累患上了肺病,到北平医院检查治疗,就将复盛评剧社的重担交给了时年十七岁的赵丽蓉,让其挑梁主演。此时,赵丽蓉在评剧舞台上已然脱颖而出,再加上剧社同仁如众星捧月一般,竭力扶植,她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

赵丽蓉在张家口挑梁演出之时,正逢张家口第一次解放。赵丽蓉亦同广大戏曲艺人一样,满怀喜悦心情迎来了戏曲艺人的新生。她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觉悟。人民政府派出了何迟等文艺干部帮助她排练新戏,改革旧剧。她在文艺干部的帮助下,排练上演的第一出现代戏(彼时称“时装戏”)就是根据同名歌剧移植的《白毛女》。这出戏揭露了旧时代地主对贫苦农民的压迫,富于深刻的教育意义。赵丽蓉扮演喜儿感情真挚,唱腔传情达意,优美动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白毛女”艺术形象,观众赞誉有加,戏院接连爆满,大有满城争说“白毛女”之势。此后赵丽蓉又顺势而为,接连排练了《血泪仇》《兄妹开荒》《宝山参军》等现代戏,也都轰动一时。

1948年,她和二哥赵连喜来到刚刚解放了的北平郊区门头沟,参加了新组建的青年评剧社并担任主演。在此期间,她演了拿手戏《白毛女》,依旧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荣获评剧舞台“活喜儿”之美誉。1949年,她开始在华北戏院与小白玉霜日夜分班演出。1952年,她加入了解放军总政实验评剧团与新凤霞合作,1953年转到了中国评剧院,从此又迈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艺术世界。

赵丽蓉经典回忆录(一代笑星赵丽蓉逝世21周年)(4)

在《花为媒》中,新凤霞扮演张五可,赵丽蓉扮演阮妈。

驰骋舞台成名伶

1953年成立的中国评剧团(1955年改为中国评剧院),汇集了当时在首都评剧界不同行当的顶尖级艺术人才,流派纷呈,实力雄厚。赵丽蓉在这个名流云集的艺术团体中,出色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示。她本工是演花旦的,但根据工作需要也扮演了属于配角类型的幽默滑稽的彩旦、老成持重的老旦角色,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将配角演成了“主角”,成为当代评剧界公认的彩旦行当之翘楚。

赵丽蓉涉足评剧彩旦行当,第一出戏是《小二黑结婚》。这是根据赵树理原著改编,反映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历经挫折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剧中有一个好逸恶劳、装神弄鬼、愚弄群众的巫婆三仙姑,属于反面角色。这个人物虽然不是主角,但戏份很重,剧团为了加强演出阵容,领导反复权衡,准备让她扮演这个角色。她开始心中有点别扭,但从大局出发,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从唱腔的调式到身形动作、人物神态步态,她都做了精心设计,一举一动都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以她那出神入化的表演,塑造了一个活脱脱旧时代遗留下的巫婆形象,既可憎又可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她利用嘴皮子技巧,唱的那段“树老皮厚叶儿稀,脱毛的凤凰不如鸡,二十年前当媳妇,戴鲜花,穿绿衣,巧打扮,好梳洗,跳神看病真麻利……”流水板,清新俏皮,传播甚广。后来许多剧团在排练该剧时,都来向她学习。笔者所在的天津市进步评剧团,20世纪50年代初演出此剧时,就派演员王美秋去北京向赵丽蓉学习三仙姑的表演,获得观众好评。

三仙姑这个角色成为赵丽蓉改工彩旦的处女作,此后,她还接连在古装戏《凤还巢》中扮演了丑陋心狭的程大小姐,在现代戏《三里湾》中扮演了乖巧狡猾的常有理,以及现代戏《杨三姐告状》中朴实憨厚的杨母、《刘巧儿》中热情正直的李大婶、《吹鼓手告状》中命途乖舛的大表姐等。在她所扮演的一系列喜剧角色中,给观众印象深刻的,当数已拍成评剧电影《杨三姐告状》中的杨母和《花为媒》中的阮妈。

《杨三姐告状》作为评剧的看家戏,已上演了近百年。过去杨三姐母亲这个角色多由男演员扮演,但由于性别的原因,在表演上受一定制约。而赵丽蓉扮演杨母,她认真体验农村老年妇女说话的语速、走路的姿势,念白采用了唐山语音,充满了生活气息。尤其是带女儿杨三姐哭被害死的二女儿那一场戏,哭腔搭调转慢板,悲怆凄婉,如泣如诉,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为评剧演员扮演杨母树立了典范。

她在《花为媒》一剧中扮演的阮妈,本是一个普通的配角,她却以诙谐幽默的唱腔和细致入微的身形动作,把这个热情开朗善解人意的古代媒婆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尤其是她在“花园·报花名”一折的演唱,轻巧自然俏皮幽默,令人捧腹大笑,开心不已。当今评剧界所有扮演阮妈的演员,无不以她的表演为蓝本。她与评剧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合作演出的这出戏,已成为评剧经典之作,流传久远,深受观众的喜爱。

赵丽蓉经典回忆录(一代笑星赵丽蓉逝世21周年)(5)

在《杨三姐告状》中,谷文月扮演杨三姐,赵丽蓉扮演杨母。

艺品人品皆高

赵丽蓉不仅艺术造诣深厚,在表演上富于创造性,有自己独到的追求,而且为人谦逊朴实,待人热情真诚,尽心尽力提携后进,其艺品人品在同行中有口皆碑,与她共事的演员都得到过她的恩惠。评剧新派第二代传人、第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谷文月,年轻时演《杨三姐告状》,赵丽蓉陪着她演杨母。因为早年赵丽蓉与谷文月的师父新凤霞搭档多年,对新凤霞的表演特点了如指掌,感受颇深,所以她在陪谷文月演出时,谷文月表演哪点好、哪点不足,她私下里经常给予指点,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示范,使谷文月深受教益,演技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谷文月曾感慨地说:“没有赵老师,就没有我谷文月的今天。”

评剧生角泰斗、马派创始人马泰,当年从歌剧团调入中国评剧院,赵丽蓉也是对这位转行不久的青年演员格外关心。1959年,排练大型现代剧《金沙江畔》时,马泰在戏中扮演男一号人物红军政委谭文苏,而赵丽蓉扮演一个没有一句台词的配角,在演出中她每天站在侧幕旁听马泰演唱,然后告诉他哪句唱得好、哪句还不行,帮他找毛病。马泰对此深有感触。他来天津演出,曾对笔者讲,过去同行是冤家,讲“宁给十亩地,不教一出戏”,像丽蓉大姐这样热心助人,真是戏德高尚,永远值得同行学习。

赵丽蓉的崇高艺德还体现在课徒授艺上。她收了不少徒弟,可谓桃李满门。她对弟子不分亲疏远近,不论职称高低,一视同仁,认真负责,把自己的演艺心得体会和演唱技巧倾囊相授,不管多忙多累,只要弟子找上门她都热情接待,一字一腔地耐心指点。经她的调教,每个弟子都收获满满,在艺术上产生质的飞跃,无不对恩师充满感激之情。

天津评剧院演员赵如意技艺全面,擅长演不同类型角色,尤以扮演滑稽幽默的喜剧角色见长。早在1986年,她在中国大戏院看了赵丽蓉随北京勇进评剧团来津演出的《花为媒》,就对赵丽蓉真切自然、朴实无华的表演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她就有了拜师的冲动,但由于彼此了解不深,赵丽蓉只认了她为干闺女。后来随着不断的艺术交流,加深了互信与感情,1991年在宝坻举办“评剧名家荟萃演出”期间,赵如意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正式拜师。赵丽蓉收下赵如意后,把她对故乡的深厚情感都倾注在爱徒身上,尽管她工作很忙,应酬很多,演出档期一档接一档,仍然见缝插针抽出时间给赵如意说戏,不厌其烦地讲授自己的表演心得与经验。她常跟赵如意讲,咱们演的一些角色都是配角,属于“绿叶”,但“红花还需绿叶扶”,没有绿叶就没有红花,配角是戏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把配角演好就能为全剧生辉,一定要精心刻画,表演到位。赵丽蓉还经常告诫徒弟,在台上不要演唱得太满了,要给观众留下回味的余地;无论演什么角色都必须有信心,如果信心不足,千万不要唱,既不能糟蹋自己,又不能糊弄观众。赵如意经常在《花为媒》中演阮妈,学师父的表演可谓惟妙惟肖。赵丽蓉看了她的演出,对她说:“你形体动作像了,但‘神’还不行。阮妈虽然是个彩旦,但在表演上要跟花旦一样,要演得非常俏皮,举手投足都要给人一种美感,才能使这个人物活在观众心中。”师父的谆谆教导,使赵如意顿开茅塞,深深获益。经过不断磨砺,赵如意演阮妈不仅演出了师父的神采,而且又融入了自己的发挥创造,精益求精,许多名角儿演出《花为媒》,都争相邀请她去演阮妈这个角色,她成为众多主演心中的“香饽饽”。

赵丽蓉经典回忆录(一代笑星赵丽蓉逝世21周年)(6)

迟暮花开火样红

一直从事评剧艺术表演的赵丽蓉,六十岁退出舞台后,又在其他领域进行耕耘。1988年第一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表演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使她多年的舞台经验和喜剧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后来她又接连上演了《如此包装》《打工奇遇》《功夫令》《老将出马》等脍炙人口的小品,连续多年登上了央视春节晚会,一次又一次给全国观众带来惊喜与笑声。而像“麻辣鸡丝”“司马光砸缸”等许多台词,成了老百姓的口头禅。

赵丽蓉还先后主演电视剧《苍生》和《爱谁是谁》。1986年在谢铁骊导演的电影版《红楼梦》中客串扮演了刘姥姥。1990年又主演了黄健中执导的电影《过年》。她凭借片中母亲这个角色,一举夺得了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和第四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赵丽蓉在影视作品中,不仅尽显自己的表演才华,她刻苦勤勉、忠诚于艺术的敬业精神,也给合作者留下深刻印象。与赵丽蓉合作了十几部作品的编剧石林说:“赵丽蓉老师之所以口碑这样好,我感到和她的表演态度大有关系,她是真正的平民艺术家,永远把观众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从来没有居高临下的骄傲。”

关于赵丽蓉对艺术执着严谨的态度,在她为演好小品《打工奇遇》而苦练书法一事中也有生动体现。当年,央视确定将小品《打工奇遇》搬上1996年春节晚会。在此之前这个小品已经排练出来,剧组去温州搞活动,但结尾不够理想。后来剧组导演说:“评剧《人面桃花》有书生当场题字的表演,如用在小品中肯定有效果。”导演无意一说,赵丽蓉听了深受启发,让家人买来纸笔墨砚,自己“封闭”在家,天天照着一位书法家给她写的“货真价实”的样子练习,光纸就用了一摞又一摞,一连练了七天。当她当着众人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写完“货真价实”四个大字时,大家无不啧啧称奇。后来在节目中,她当场挥毫写下了这四个大字,获得强烈反响,令观众难以忘怀。

如今斯人已去,这位曾给亿万观众带来无尽欢乐与笑声的艺术家,是永远值得敬重与怀念的。

来源《今晚报》文/赵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