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流传下来的国度,中华文明本就有万钧之力。在过去的千万年里,曾出现过诸多耀眼而璀璨的明珠,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但是,随着时代更迭,产生过璀璨法雍文化的古埃及、建造过“空中花园”奇观的古巴比伦和构建出佛陀世界的印度,都已湮灭在了历史中。唯有中国历经千万年而不衰,依旧绵延至今。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1)

不得不说,在人类历史上,中国这个国度确实是极为特殊的。纵观世界,欧洲和中东地区也曾出现过如希腊、罗马、伊斯兰等共同体。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共同体,像中国一样,历经千年不衰。

虽然说在这数千年里,中国的文化习俗不断改变、政策模式不断调试,但我们却从来没有丢掉属于我们的特性。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2)

其他三大文明发源

连英国的教授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了一个灵魂拷问:四大文明古国的印度、埃及仍在,为何世界只承认中国呢?

古埃及于7400多年前,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发源。公元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了统一,并在这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和二世而亡的秦朝不一样,埃及完成统一后,延续更迭了3000年之久,一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出兵征服埃及,埃及王朝才正式落下了帷幕。

同古巴比伦相似的是,古埃及也是君主专制政体,他们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是法老。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3)

直到今天仍然矗立的埋藏法老尸体的金字塔

古埃及文明最为传奇的地方,还不仅在于它维持了三千年的政治体制,更在于它在文化、建筑、科技等方面的超前成就。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造纸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掌握玻璃制作工艺的国家。古埃及人所建造出的金字塔,更是成为了后人一直无法望其项背的存在。

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大到可怕的国家,却于4200年前,毫无征兆地走向了衰落。古埃及之所以会衰落,主要有三个原因。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4)

埃及壁画

第一个原因是他自身制度的弊病。和其他国家一样,埃及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国度,埃及的统治者认为自己是神圣的、独一无二的,所以他总是带动身边的人,一起鄙视群众。

我们今天看到的辉煌无比的金字塔既是埃及人智慧的象征,也是埃及百姓遭到压迫的证据。

第二个衰退的原因是资源的匮乏。埃及是一个极其缺乏铁矿石的地域,就在他国人民都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南征北战的时候,埃及人却还在用青铜武器。武器上的落后,也使得他们在战争中失去了先机。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5)

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修建的金字塔

第三点衰落的缘由,则是因为古埃及的气候骤变和降雨量骤减。

无独有偶,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和天气原因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印度河文明是青铜时代最为重要的文明之一,他们的成就可以说是能够与古埃及人相媲美的。

但是就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古印度地区温度突然降低,直接造成了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降雨量的减少。

由于印度人民没有办法适应当地水文气候的转变,所以这个曾闪耀无比的文明,就一步步走向了衰落。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6)

按理来说,如果是因为天气原因导致国力衰退的话,那他们可以选择迁徙呀。但是就在古印度人四处活动的时候,他们却遭到了外敌的入侵。

其他民族在接触古印度人之时,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带给了古印度的百姓,这些文化对古印度文明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了古印度文化体系的溃散。

特别是伊斯兰教的传入,更是直接搅乱了古印度人引以为傲的佛教文化和社会体系。有人说:

“要消灭一个国家,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

文化体系瓦解后,古印度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并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而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古巴比伦是一个已经完全消失了的国度,古巴比伦王国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片土地曾拥有着当时全世界最为先进的铸造技术,和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7)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该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苏尔。

早在公元前3500年的时候,美苏尔人民就在这里建立了奴隶制城邦了。

遗憾的是,因为朝代更迭、战乱频发等原因,使得该国家一直处于混乱纷争状态,苏美尔也逐渐走向了没落。而汉谟拉比的出现,为这个国家带来了新生。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8)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的第六任国王。1787年,他正式将权力大揽于手,并带领古巴比伦王国走上了统一之路。

在消灭了伊新、马里、拉尔萨等城邦后,他一手把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王国推向了巅峰。但同时,多年的征战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汉谟拉比是一位非常勤政,且野心勃勃的国王。掌权后,他在国内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将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司法等重大权利,全部揽进了自己手中。

和中国官僚制度相似的是,古巴比伦的官员任命之事,也是由国王直接负责的。正是因为古巴比伦的政治体制实现了高度的集中,所以汉谟拉比本人也被推上了神坛,他的政令也真正达到了“朝令夕改”的地步。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9)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国王命人将人民分为了三个等级。

最高阶级为阿维鲁阶级,处于这一阶级的人民为全权自由民;第二个阶级为穆什钦努,该阶层的人民为无权的自由民;最下层的百姓为奴隶阶级,奴隶阶级的人民毫无自由可言,此阶级的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奴隶主的管制。

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为后期古巴比伦的灭亡,埋下了一个伏笔。

和中国古代皇帝所主张的“君权神授”一样,为了让百姓更加听话,汉谟拉比专门命人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并对外自称自己是“神宠爱的人”。

在他的影响下,古巴比伦确实达到了空前的繁盛,但因为汉谟拉比去世之后,后来的继承者却已经没有能力管理这个庞大的国家了,所以这片沃土就成为了众人争夺的对象。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10)

不久后、赫梯人、加喜特人脱颖而出,消灭了巴比伦王国,杀死了大量城邦民众,让这颗明珠走向了陨落。随着朝代的更迭,古巴比伦的璀璨文明,也消亡在了历史中。

在分析其他古文明衰亡原因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其他古文明遇到的挫折和挑战,中国也曾遇到过。

和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一样。在政治方面,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体制也拥有着例如阶级固化、阶级矛盾尖锐、等级森严等制度弊病。在皇权方面,中国的皇帝也相信自己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

那为什么中国还能历经长久而不衰?保留着独属于我们的文明特色呢,或许是得益于中国的“天下观”。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11)

许倬云教授把中国称之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在他看来,中国就是一个“熔炉”。

中国五六千年的内外变化,就像各种各样的豆类,被倒进了同一个锅内一般,最终呈现出了一锅如腊八粥一样的形态。千年的融合和交流,共同构筑了一个“熔炉”般的中华。

从中华文化开始发源的时候,它的复杂性就已经形成了,中国文明的发源是由东北辽河地区的红山文化、南方浙江地区的良渚文化和山东半岛的黑陶文化等共同形成的。

直到今天,各省的方言以及各地的人群体质,也有极其显著的东西之分、南北之分。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12)

中国的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是可以用宗教信仰来界定的,如基督教的世界伊斯兰体系、印度教体系或婆罗门体系。

中国这个复杂的系统,没有神教的排他性,中国是一个多元并存的空间。

所以说哪怕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传入了中国,也不会对中国本土教派造成太大的冲击。直到今日,多种教派还依旧可以在中国社会共存。

古印度曾经形成过相当完备的婆罗门体系和印度教体系,这种被种姓阶级割裂的社会,确实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这种固化的、割裂的体系却缺少了调适性。这也成为了古印度覆灭的原因之一。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13)

和印度不同的是,中国是一个多元并存的空间,中国的体系非常容易接纳外来的新文化和新元素,正是因为中国没有形成阶级割裂,允许社会流动,所以相较于其他古文明,我们拥有更加强大的调适能力。

虽然说中国人也是被封建皇权长期统治的,但是自秦汉以后,中国社会就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了。

秦汉时期开始出现了“编户齐民”的概念,这就意味着,除了享有世袭制的王公贵族之外,百姓之间是没有贵贱阶级之分的。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14)

中华文化的灿烂遗产

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统治阶级的文官,和处于被统治阶级的百姓之间是可以互相流动的。只要百姓能力突出或知识渊博,他们就可以凭借自身本领,进入统治阶层。

所以说,每当有阶级冲突发生的时候,中国都会以更改制度或改朝换代来调适先前的弊端。这种调适性,也为中国文化的延绵,提供了直接保证。

当然,在历史的演进中我们也不是没有遭到过挑战的。

元朝和清朝建立后,被满蒙统治的国人就因种族差异,而产生过阶级固化的问题,但是自民国建立以后,这种差别也逐渐消失了。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15)

同时,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绵千年而不绝,也是因为我们较早地建立了独属于我们的文字系统。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虽然说中国各地方言复杂,但是我们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为基础的文字系统。这种文字既可以超越语言的区别,作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可以超越时间,成为文化得以赓续的数据媒介。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16)

象形文字

最后,可以说真正维系中国这种观念的决定性力量是经济。虽然说中原王朝一直在和其他民族征战,但中国人与“异族人”之间的经济联系纽带却一直存在。

为了生存和利益,中国人构建了一张“市场交换网”,因为各地之间的百姓需要通过交换物资,来保证生活,所以各个地域之间也一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又因为我们有经济联系、有文字保证、有阶级流动,所以我们才形成了一个谁也不会被排斥在外的中国文明的概念。只要文字不灭、经济不断、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不外迁,中国文化就不会断裂。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17)

又因为中国人一直在同一片区域内生产生活、发展扩张,所以中国人的文化习俗、生产方式是有很大共通性的。

中国的文化在历史的更迭中只发生过变化,而没有遭遇过突然的断裂,所以中国这个观念才一直维持至今。

人可以被打败、王权可以被挑战、朝代可以被更替,唯有文化延绵不绝,与其说中国是一个国家,倒不如说中国是一个“天下”。

中国人的世界观是非常自信的,中国人认为,我们的文明是华夏文明。

从字义上来讲,华指的是华美的意思,而夏则指的是伟大的意思。华夏民族意味着一个华美而伟大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18)

在争霸过程中,齐桓公首次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所谓尊王,指的就是尊崇周王的地位。虽然说在历史的更替中,周王已经不享有真实的王权了,但是后来王权二字却从封建顶端的地位转化为了一个文化系统的象征。

《左传·定公》十年记载“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就意味着,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有了新的意义。

以王权为中心的族群在中国人眼中是“我者”,而外族的夷狄人在我们眼里则是“他者”。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19)

这一观念形成后,此后的2000多年中,我们一直都自居本国为“天下”,外人为夷狄。

当然,区别于中国和夷狄的边界,并不是地域,而是文化。

地域是不可以融合的,但是文化可以。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外来文化曾影响过华夏文化,华夏文化也涵化过他国文化。但是不论谁影响谁,谁冲击谁,中国特有的天下秩序观是不变的。

所以说,哪怕朝代更替、疆土扩张、族群融合,中国这个共同体都不会消失。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20)

当然,除了中国独有的天下观之外,中国文明的延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的地理位置相对来说都比较开放,因为这三个国家都有大面积的平原,所以外敌是很容易长驱直入,直指腹地的。

而中国则和其他三大文明古国不同,中国北部有漫天黄沙、茫茫戈壁、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西南部有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东南部有汪洋大海。

这些高山大海,直接为中国建立起了一道天然屏障,给意图入侵中国的外国人造成了极大的后勤压力。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21)

所以说,除了近代航海时期以外,中国基本上没有和他国人打过什么大仗。

即便是历经战争,那也是中国自身的朝代更替。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和汉民族人都隶属于中国人的天下观中,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融合的。

历史也不止一次地证明了,少数民族人要想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政权,就必须要完成文化的融合和汉化。北魏和元,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22)

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王权后,带领少数民族人完成了汉化。正是因为他们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同汉族人联姻,所以北魏才维持了多年的强盛。

元朝的军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族铁骑也曾一度成为了令世界各国闻风丧胆的对象。但因为他只想着发展蒙古族文化,孤立汉族人,所以没过多少年,他建立的大元王朝就走向了覆灭。

同样地,清朝统治者建国初期,也曾步过成吉思汗的后尘,意图打击汉文化。但因后期他发现了“不推行汉化,王朝终究不会长命”这个铁律,并及时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所以清王朝才延绵了国祚。

事实证明,在文化方面,中国人是有着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因为我们一直都有一个坚实的核心,我们的文化有包容性、调适性,我们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所以中华文化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延续。

中国是一个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经过不断叠加与凝固而形成的一个共同体。

四大文明古国之埃及篇(四大文明古国中)(23)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复杂包容是中华文化的特性,这种特性既是我们的优点也是我们的缺点。

如今,各国之间的联系已达到了空前密切的地步,中国人也不可避免的在其他地域的共同体进行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中国能否继续保持活力,中国未来的走势是怎样的,则要靠我们的努力。

世界在改变,我们中国也在改变,现在是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自己,增强我们的归属感、认同感、自信感,真正使中国文化做到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