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为九州原创图文,欢迎关注@九州铮史 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文章虽长,但精华在后面!

在现今留存的史料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七尺之躯”这个词语,亦或是在今人拍摄的许多古装影视剧中,形容男子身高之时也时常会说“堂堂七尺男儿”。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1)

九州配图:七尺男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部名叫《知音》的爱情电影广为人知。电影讲述了近代著名爱国将领蔡锷与小凤仙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其中蔡锷在离京返滇与小凤仙诀别之时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这里蔡锷也用了“七尺之躯”来表达自己不会因为儿女情长而放弃报国救国的家国志向。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2)

九州配图:蔡锷与小凤仙

众所周知,按照我们今天的市尺,一尺约等于33.3厘米,若按此计算的话,“七尺”就有两米三有余。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是作为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代名词,如果是两米多的话,那古人个个都是可以去打NBA的巨人了;二是史书中也记载了很多身高达到八尺或九尺的人,比如说邹忌、项羽、张飞都是身长八尺,而吕布身高九尺,还有孔老夫子更是夸张,身长达到了九尺六寸,如果按今天市尺来换算,那他们的身高都达到了两米六以上,甚至超过了三米,难以想象。既然不可能,那么古人所说的“七尺之躯”到底是多高呢?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七尺之躯”的最早出处。

“七尺之躯”的最早出处

翻阅史籍,关于“七尺之躯”的出处,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意思是说,“小人”(与圣贤君子相对)治学,所学的知识只是从耳朵进,然后从嘴巴出,而口与耳之间只有四寸距离,根本没有入心入脑的真治学,更无法达到“以美七尺之躯”的修身养性功效。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3)

九州配图:《荀子.劝学》

这里荀子用“七尺”与“四寸”相对,而“”与“口耳”相对,用来类比讽喻“小人”治学时的急功近利。此后,“七尺”便成为后人对古代男子平均身高的普遍认识,而“七尺之躯”也逐渐成了古代男子的一种代称。作为一个固定成语,在后来的使用中,其涵义实际上与身长高矮没有什么关系,而多用以形容男子汉、大丈夫不肯随便向人屈辱低头的一副体态,也称为“七尺昂藏”(所谓昂藏,指的是气度轩昂的状貌)。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4)

九州配图:荀子讲学

《旧唐书.太宗纪上》中云:“夫岂不爱七尺之躯,重百年之命?谅由君臣义重,名教所先,故能明大节于当时,立清风于身后。”明代宋濂在所著《文原》中也说到:“余诲人以文,丈夫负七尺之躯,其所学者,独文乎哉?从中可见,“七尺之躯”在后世的应用中,除了代指男子身体躯干的浅表意思外,更多的称为了带有“褒义”色彩的对“君子”或“大丈夫”的一种代称。这一点,在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所见,例如老舍《小动物们(鸽)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检点残军,自叹晦气,堂堂七尺之躯会干不过个小小的鸦虎子。

孔子的身高之谜

好了,抛开“七尺之躯”的延伸涵义不谈,我们言归正传,说一说古人的身高之谜。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5)

九州配图:孔子

说到这个,正如文章开篇所说,有一个历史人物的身高那是绝对的“鹤立鸡群”,他就是老夫子孔丘,就连吕布、关羽等猛人在身高上都占不到半点便宜。关于他的真实身高历来争论不休,而且各有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 看法一:认为孔子身高是九尺六寸,依据是《史记》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的形象总共有三处一是“生而首上圩顶”(即头顶中间凹陷);二是“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三是“如丧家之犬”。我们重点来看第二处,说孔子身长九尺六寸,被人们取了外号是“长人”。这样的身高,不论使用何种度量标准,那都是绝对意义上的“高人”,称其为“异人”都不为过。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6)

九州配图:《史记.孔子世家》

  • 看法二:认为孔子身高是七尺九寸,依据是考古发现的“屏风”。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孔子的身高的争议基本都聚焦于“换算标准”上,也就说,这个九尺六寸换算成今天的长度标准到底是多高,而绝少对“九尺六寸”这个数值提出太多的疑问。主要原因在于《史记》这部史家绝唱的历史书的权威性。然而这样的情况,随着江西海昏侯墓的发掘出现了新的争议。2015年,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了一面记载了孔子生平的“屏风”,据说其中就有关于孔子身高数据为“七尺九寸”。这样的数据,与原本大家所普遍认定的“九尺六寸”的出入较大,致使孔子的身高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7)

九州配图:孔子屏风

我国古代的长度度量标准在历朝历代都有一定变化。据学者考证:周朝时期,一尺是23.1厘米,但不同国家也有不同,例如鲁国出土的鲁国尺就显示,一尺约合今天的20.5厘米,而出土的楚国尺,其一尺约合今天的22.7厘米;秦代沿袭周尺,一尺是23.1厘米;西汉继承了秦朝衣钵,其一尺是23-23.6厘米,平均为23.2厘米;隋唐时期,一尺在30厘米左右;而到了两宋时期,一尺才超过30厘米接近现代。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8)

九州配图:出土的古尺

我们知道,孔子出身在春秋时期的鲁国,而《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海昏侯墓也是西汉时期的墓葬。因此,对应上述两种观点,我们使用上述的度量标准进行核算,可以得出如下数据:

  • 九尺六寸:按鲁国尺,孔子的身高接近一米九七;而按周尺和西汉尺,孔子身高超过两米二。
  • 七尺九寸:按鲁国尺,孔子的身高仅为一米六二;而按周尺和西汉尺,孔子身高约合一米八三到一米八六。

针对上述两种看法,九州以为,孔子的真实身高应该为一米八三至一米八六之间比较接近现实情况。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大致有如下三点:

  • 其一,无论是《史记》还是“孔子屏风”记载生平,按道理不会使用鲁国尺作为标准。

道理很简单,一部《史记》涉及的人物无数,司马迁对很多人物的简介之时都有描述其身高体貌的记载,因此不可能说在介绍孔子之时按鲁尺标准,而介绍项羽之时使用楚尺,正常来说,应该会统一使用周、秦、汉时期大致相似的标准度量,即一尺约合23.1-23.2厘米。此外,如果按照鲁国尺,那根据“屏风”所载的孔子“七尺九寸”的身高也就是一米六二而已,根本不足为奇,和众多其他史料记载相悖了。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9)

九州配图:孔子屏风

  • 其二,超过两米二的孔子与其他史料记载的情况不符。

西汉时期著作《淮南子》对孔子有这样的总结:“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弘,勇过于孟贲,足蹑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意思是说,孔子智慧超群、勇武过人,除了力大能举城门门栓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跑得比野兔还快。很难想象,一个超过两米二的人能够敏捷迅速到比野兔还快,这是有悖常理的。此外,无论是在《论语》中还是先秦的其他典籍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孔子力大无穷、勇猛矫捷过人之外,关于其超高的身高没有一点文字痕迹。这就不太符合常理,要知道孔子门下弟子众多,面对这么一个超过两米的老师,至少也应该有学生与孔子的相关对话,或是发生一些轶事才对啊,然而并没有。因此说,两米二的说法不足为信。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10)

九州配图:孔子与众弟子

  • 其三,在当时那个年代,超过一米八的孔子已经是惊为天人了,后世存在着对其美化甚至神话的倾向。

这一点,特别是在西汉“独尊儒术”之后,随着儒学成为了当世显学,孔子几乎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圣人”,对其的美化自然也符合史家之笔法。比如说孔子母亲外出游玩梦见神仙然后便怀孕生下了孔子,这就类似于对很多开国皇帝的神话一样;再比如在孔府档案中,描述孔子形象时说,先生身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古代的“围”指的是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大约30厘米,那么十围相当于三米,简直不可想象,孔夫子要是听说后人把他的腰围写这么大,估计会气坏的。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11)

九州配图:孔子

综上可见,根据相关史料的佐证,真实的孔圣人,其个头确实不小,但并没有九尺六寸那么高,其实际身高以“屏风”所载的“七尺九”比较符合史实和客观常理。为了提升孔圣人的光辉形象,汉代时期的文人就对孔子的身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大。

古人常说的“七尺之躯”到底有多高?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人们对于古代人的身高存在疑惑和争议,主要源于对古代长度度量标准的不了解而带来的认知模糊。实际上,古代所说的“七尺男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其中玄机就在于古代一尺的长度和今天有着较大的区别。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12)

九州配图:长度度量标准不同

如前所述,“七尺之躯”的提法最早见诸于战国时期的典籍,而后来变成一个固定的用以形容男子的成语被长期沿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考究“七尺之躯”具体有多高之时,应当把重点放在周、秦、汉时期的度量标准上,而实际上,这三个阶段的长度度量标准是基本相近的,其中周代和秦代标准的一尺等于23.1厘米,而汉代略有变化,基本在23-23.6厘米左右,差别不大。

如果按照一尺等于23.1厘米来估算的话,那么史料中记载的人物身高便有了答案:

  1. 春秋时著名的齐相晏婴是有名的矮子,“长不满六尺”,也就是说,身高不足一米四;
  2. 战国时齐国还有一个大臣淳于髡(kun),“长不满七尺”,其身高不足一米六;
  3. 战国时齐国著名的帅哥邹忌,“修八尺有余”,被形容为“形貌昳丽”,说明其身高超过了一米八五;
  4. 前面说的西楚霸王项羽,“长八尺有余”,说明他的身高也是超过了一米八五,加上他天生神力,出自将门,自然非常威猛。
  5. 吕布,《三国演义》中说他“身长九尺”,如果真实的话,那他身高达到了两米出头,确实非常高大威猛,难怪他打别人都是秒杀。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13)

九州配图:晏婴、邹忌、项羽

照此测算,那么古代所说的“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就是23.1厘米*7约等于一米六二。实际上,这一点与今天的墓葬考古的考证相符。根据秦汉时期的墓葬考古研究发现,当时的男性平均身高大多在一米六八,而女性的平均身高约一米五二,和我们的推算是比较吻合的。至于说考古发现的平均身高比推算的平均身高略高,主要的原因在于墓葬主人大部分都是贵族,从小营养肯定比较好,自然会比普通百姓的身高略高一些。如果按全社会的情况来统计的话,那么一米六二的身高是比较合理的。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14)

九州配图:吕布影视剧图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你这么算也不对啊,你看看秦陵兵马俑的身高很多都在一米八五以上啊。的确,去参观兵马俑时,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兵马俑都很高。不过,我们忽略了三点:

  • 其一,这些个兵马俑都是带有十几厘米高的底座的。除去底座净量的话,兵马俑的实际身高基本在一米七-一米八之间。
  • 其二,兵马俑的原型都是兵士,而且还是皇帝身边的禁卫军,本身都是优中选优的兵士集合,身高上肯定会比普通人要高的多。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15)

九州配图:兵马俑

  • 其三,作为陪葬兵俑,在设计和陶铸之时,为了显得更加的威武雄壮,有意的适当拔高也实属正常。

因此说,兵马俑的身高是并不能代表当时秦代社会男子的普遍身高情况的。

九州君评

在古代文献和现今的影视剧作品中,我们时常所见的“七尺之躯”和“堂堂七尺男儿”,如果按照今天的长度标准来算的话,显得古人基本都超过了两米,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人们对于古代人的身高存在疑惑和争议,主要源于对古代长度度量标准的不了解而带来的认知模糊。实际上,古代所说的“七尺男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其中玄机就在于古代一尺的长度和今天有着较大的区别。实际上,我们按照周、秦、汉时期一尺等于23.1厘米来估算的话,那么古人所说的“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就是一米六二左右而已。

索隐的真实故事(古事索隐堂堂七尺男儿)(16)

九州配图:中国人身高对比示意图

根据2015年国家发布的全国平均身高数据来看,男性中国人现今的平均身高在一米六七左右,整体上还是比古代人有增长的。如果说你现在身高有个一米七,那么放在古代的话,你也可以自信的说自己是个“七尺半男儿”了。

参考:《荀子》、《史记》、《淮南子》等。

声明:1.图片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或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