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跟大家久违了,自己是七十二岁退下舞台的,当时八十岁,算起来赋闲在家整整八年了,今天能有机会跟大家见个面、说几句话,随便嘛来过一个戏瘾,来几段淮剧虽然是嗓子和精气神都不复当年,但是人嘛,老是难免的,关键还要有这一份感情,所以、自己请大家多包涵,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最催人泪下的淮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最催人泪下的淮剧(何叫天有着怎样的内心对白)

最催人泪下的淮剧

自己跟大家久违了,自己是七十二岁退下舞台的,当时八十岁,算起来赋闲在家整整八年了,今天能有机会跟大家见个面、说几句话,随便嘛来过一个戏瘾,来几段淮剧。虽然是嗓子和精气神都不复当年,但是人嘛,老是难免的,关键还要有这一份感情,所以、自己请大家多包涵。

自己是八岁随父亲在戏班里学戏的,十岁正式登台,艺名叫“十岁红”,大家知道,淮剧是从苏北来的,早年又称“江淮戏”,其实淮剧有一个父亲、一个兄长,这父亲就是徽调,这兄长就是京剧。你像自己小时候就是师承的徽调老师,而且是家传。至于京剧嘛,大家师出同门,好比就是大哥哥和小弟弟,当然了,京剧的场面要比我们淮剧大,基础也比淮剧深,拿小弟弟来和大哥哥比、当然也是比不上的,不过、这份亲缘关系自己还是要讲一讲的。三、四十年代的时候,淮剧演员还经常和京剧同台,京剧演员改行来唱淮剧的也不少,所谓“京夹淮”,讲的就是京淮不分家嘛,拿行当来说,生旦净丑;拿艺术来说,唱做念打,可以说,淮剧也是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你就看这一排刀枪把子、行头盔帽哪一件不是和京剧一模一样,假如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唱腔,所以才分出京淮两个不同的剧种嘛。京剧的《秦香莲》家喻户晓,淮剧的《女审》当年也很有影响,自己在《女审》里演了个王廷玉,就是京剧里的那个王丞相。自己有一段唱,叫做“不能坐山观虎斗”,戏里是当和事佬,拿现在的话叫捣浆糊,不过、捣归捣,身上还是有一股正气的。

算起来淮剧演的公案戏、官袍戏还是不少的,老生在淮剧行当的地位也是数一数二的。他不仅要讲究唱功,也要讲究做功。拿自己来讲,解放前看马连良的戏、麒麟童的戏就看得不少,看得入魔,自己也跟着学,现在人讲什么崇拜偶像,自己年轻时候的偶像就是马连良、就是麒麟童,自己欣赏马连良的唱、也欣赏马连良的做;欣赏麒麟童的做、也欣赏麒麟童的唱。周马二人是自己艺术上的良师,更是自己心中的偶像。淮剧有出戏,叫《三女抢板》,各剧种移植的很多,也是淮剧的保留剧目,自己在剧中演黄伯贤演了几十年,一段“适才间”唱了不下千把回,大家都晓得淮剧的“连环句”是很有名的,淮剧界也把自己说成是“连环句”的创始人,说它是何派唱腔的最大特色,其实、自己创这个唱腔一是得益于传统曲调;二是因为表现人物的需要,天长日久不断积累、不断丰富,自己觉得不错,大家也觉得不错,慢慢就定型了,这段唱腔里也用了“连环句”,不过年纪大了、恐怕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喽。

自己刚才谈淮剧的老生,有一个特色忘记了告诉大家,淮剧里有花脸行当,这话不错,但是淮剧的花脸却大多数是老生唱的,脸是净行的脸,唱是老生的唱腔。比如包公戏,淮剧就演得不少,自己也唱得不少。

大家知道京剧的《海港》影响很大,其实最早这出戏是淮剧创作的,叫《海港的早晨》,老工人马洪亮他也不叫马洪亮,叫王德贵,三横“王”、道德的“德”、富贵的“贵”,王德贵这个角色是自己演的。要说码头工人我们唱淮剧的是最熟悉的了,早年苏北人进上海、女人进纱厂、男人去当码头工,就连周总理都说过“淮剧是劳动人民的剧种”,不管怎么样,像自己这样旧社会过来的,谈到“劳动人民”心头还是热乎乎的,那时候提倡下生活,码头工人的大包自己也扛过不少。感情嘛,那是骨头里带来的,这份感情还想把它传下去。双林是自己的儿子,他演的“金龙”自己是演不了,不过自己的王德贵要他学,非学不可。

上海是淮剧发展的福地,也可以说是淮剧的第二故乡,就像大批的苏北人来到上海、定居上海,可是苏北老家乡无论如何不能忘,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为劳动人民服务,这个精神永远是宝贵的,所以说几十年来苏北老娘家还是经常回去的。自己就是要回家门、要回家乡,为父老乡亲演出。

演员是没有退休的,不在台上唱,还要在台下唱,专业的不唱,业余的要唱。这几年,自己也没有闲着,淮剧的业余剧团很红火,大家不嫌弃自己老,自己也不拿什么架子,只要胡琴响,就把口来张。管它专业、还是业余;管它舞台还是广场,管它明星汇串还是草台班子。唱戏嘛,本来就图个开心、图个好玩,这也叫还戏于民、返璞归真,况且既能延年益寿、又能普及戏曲,于你于我于他都好,何乐而不为之,大家叫自己“何爹爹”,自己也倚老卖老吧,来它一段“小方卿”,也不管它是好是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