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术(多模态3D-Slicer颅内血肿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1)

昂福多模态 3D-Slicer 颅内血肿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联合早期康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伴偏瘫患者的疗效研究张利 1, 张于 2, 王彦 3, 石文建 1, 张欢 1, 董伟 1【 摘要】

背景

目前手术是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HICH) 的主要手段, 但术后致残率较高是手术治疗的难点。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 多模态 3D-Slicer 血肿重建及神经内镜等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外科微创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而患者术后辅以早期康复可能会更有效地降低致残率。 因此, 外科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的适应证、 关键技术、 康复技术和卫生经济学评价亟需临床试验进行明确。

目的

探讨多模态 3D-Slicer 颅内血肿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联合早期康复治疗 HICH 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18 年 1 月—2020 年 1 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 HICH 伴偏瘫患者 135 例,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采用多模态 3D-Slicer 软件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者分为A 组( 45 例) , 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者为 B 组( 45 例) , 穿刺引流术治疗者为 C 组( 45 例) , 患者均于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术后电话随访 6 个月。 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时间、 血肿清除率、 术后偏瘫缓解率及术后再出血、 颅内感染发生率, 康复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 评分, 并比较三组患者术后 6 个月预后。

结果

A 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 B、 C 组, 术后血肿清除率、 术后偏瘫缓解率高于 B、 C 组,术后再出血、 颅内感染发生率低于 B、 C 组( P < 0.05) ; B 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 C 组, 术后血肿清除率、 术后偏瘫缓解率高于 C 组, 术后再出血、 颅内感染发生率低于 C 组( P < 0.05) 。 三组患者康复前 NIHSS 评分、 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A 组患者康复后 NIHSS 评分低于 B、 C 组, ADL 评分高于 B、 C 组( P < 0.05) ; B组患者康复后 NIHSS 评分低于 C 组, ADL 评分高于 C 组( P < 0.05) 。 三组患者康复后 NIHSS 评分分别低于本组康复前, ADL 评分分别高于本组康复前( P < 0.05) 。 术后 6 个月, A 组患者预后优于 B、 C 组( P < 0.001) , B 组患者预后优于 C 组( P < 0.05) 。

结论

多模态 3D-Slicer 颅内血肿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 HICH 伴偏瘫患者可更有效地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血肿清除率及偏瘫缓解率,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且患者术后采用早期康复可更有效地恢复患者神经功能,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偏瘫;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 多模态; 早期康复【 中图分类号】 R 743.34 【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114/j.issn.1008-5971.2021.00.103张利, 张于, 王彦, 等 . 多模态 3D-Slicer 颅内血肿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联合早期康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伴偏瘫患者的疗效研究[ J]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 29( 5) : 118-123.[ www.syxnf.net]

改良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术(多模态3D-Slicer颅内血肿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2)

改良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术(多模态3D-Slicer颅内血肿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3)

改良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术(多模态3D-Slicer颅内血肿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4)

改良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术(多模态3D-Slicer颅内血肿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5)

改良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术(多模态3D-Slicer颅内血肿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6)

改良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术(多模态3D-Slicer颅内血肿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7)

改良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术(多模态3D-Slicer颅内血肿重建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