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品散文集(最美散文推介)(1)

秋 夜

鲁迅

推介理由

鲁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一篇优美的托物言志的散文诗

为象征散文诗的民族化提供了全新的风范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作者简介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 年,回国任教。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1919年,成为“五四”文化运动的主将。1921 年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30 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 月 19 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美文赏析

《秋夜》最初发表于 1924 年 12 月1日的《语丝》周刊第 3 期上,后收入文集《野草》。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深刻而优美的散文诗。作者采用象征手法,赋予秋夜后园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奇”“怪”“高”的天空象征着压迫和摧残进步力量的恶势力;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做着“杂1到来”的梦的小红花象征着善良的弱者;耸立在后园的两株枣树,象征着与(暗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含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黑暗势力的抗争和愤怒,对英勇抗击黑暗势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也表达了自己与黑暗势力作韧性战斗的意志。《秋夜》语言精致,意象空灵,结构严谨, 为象征散文诗的民族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