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溶血反应的优缺点(免疫溶血和补体系统现象的发现及研究的启示)(1)

19世纪晚期,一个现象的发现,就是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的补体协同作用介导红细胞的免疫溶血这一现象,是如何吸引免疫学领域的研究者们的目光,又是如何对于新兴的免疫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的。这个现象很快就转变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实验体系,这个实验体系的引入同时大幅度的丰富了当时的理论和研究内容,扩展了免疫学研究领域。这个新的实验体系不仅直接导致了新的研究策略和实践应用,比如诱导疾病发生的细胞毒性抗体,发展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的血清诊断方法等,而且还具有很多的间接的影响。这个新的实验体系还为研究抗体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抗体方面的研究,为体液免疫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自然也就进一步促进了梅契尼柯夫的细胞免疫理论的没落。而且,这个发现通过只是告诉研究者们抗红细胞抗体的存在,就已经足以刺激很多不同的研究,同时也改变了研究者们对于抗体的看法,因此为解释某些实验现象提供了思想准备。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博德特的,还有埃利希和莫根罗特的关于免疫溶血方面的相关经典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很可能兰德斯坦纳的ABO血型的发现就会推迟很多年。而且,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的重要的研究成果,多纳特和兰德斯坦纳的导致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的自身免疫机制概念的提出的实验,在当时就不太可能得到设计和实施,他们也不太可能如此肯定的得出这一结论。

更有意义的是,通过对博德特和埃利希如何利用这个新的实验体系的分析,我们就能够很好的证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时不时的,一个实验结果可能就会要求对相应的理论进行必要的修正,同样修正后的理论就会衍生出新的假说和新的实验,就这样,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共同提升,从而形成了免疫学的知识体系,也让医学界进一步的认识到了免疫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在医学领域内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所以,最早的8个诺贝尔医学或者生理学奖中其中就有3个给予了免疫学家并不偶然:冯·贝林,1901年;罗伯特·科赫,1905年;保罗·埃利希和埃利·梅契尼柯夫,1908年。而且,查里斯·里歇(Charles Richet)因为发现了过敏反应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奖,朱尔斯·博德特因为发现了免疫溶血现象获得了1919年的诺贝尔奖,卡尔·兰德斯坦纳因为发现了ABO血型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奖。免疫溶血现象的发现所刺激的免疫学领域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也导致了免疫学领域的最早的期刊的创立,就是1908年和1916年创立的《免疫学杂志》,同时也导致了免疫学领域的最早的专业学会的成立,就是1913年成立的美国免疫学家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