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主题班会的意义 主题班会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和意义(1)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学校教育计划、教育教学要求、社会发展形势以及针对班级实际提炼出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而进行的班集体自我教育活动。它是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和综合能力锻炼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育方式,开好主题班会,能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快乐成长。

一、主题班会是有效的德育主阵地之一。

如本班开展的主题班会《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班会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收集整理资料和排练相关节目。主题班会课上,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开展,学生反馈了本班课堂纪律、课间活动、上学路上和放学路队实际问题情况,放眼校园和社会列举种种文明和不文明的现象,汇报上网查询收集到的做遵纪守法小公民的典型人物及做遵纪守法小公民的重要意义,自编自演相关小品,知识问答及小合唱《我们是遵纪守法的先锋》。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深刻,受教育也深刻。

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教育,与其它形式的德育相比,它更能促进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形成,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学生的思想交流、碰撞,更能达到相互的理解,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班风。

二、主题班会是学生学识交流的场所,是学生能力展示的舞台。

根据学校“互助阅读”课题实验对实验班的“寒假师生共读”要求,我们班组织开展了主题班会:《寒假阅读交流会》。

主题班会目的:书籍是孩子成长的伙伴,是丰富的精神食粮。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会使自己的内心丰富多彩。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假期的生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以书为伴,养成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活动准备:我们六(3)班放寒假前,各个小组长都组织本组同学商量讨论怎样制订寒假阅读与习作计划。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同学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了寒假阅读与习作的个人计划。我根据学校“互助阅读”课题的寒假阅读总要求,综合全班同学的个人计划,制订了班级寒假阅读计划:

(一)合理安排读书时间,一般每天读书时间不少于1小时,大声朗读30分钟,默读30分钟。保证定时、定量完成读书任务。

(二)开学开展活动成果展示:

1、举行优秀阅读日记(即优秀摘抄积累本)、读书心得(读后感)、教师读书笔记等展评活动。

2、评选寒假“阅读之星”。评选班级“小小书法家”。

3、开学后各班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以“好书推荐”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假期中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中的心得体会。

准本活动跟踪调查:寒假,我询问了一些同学,他们都能按计划坚持阅读课外书。但有些想阅读的书却没有借到,有些因为回老家了,没有学习伙伴,所以没有同伴互助阅读、交流。

活动前期:新学期开学初,从同学们交来的读书笔记、读后感、日记来看,大部分同学都认真坚持阅读课外书了,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会做读书笔记,摘抄好词佳句、美文,积累语言。从同学们的日记量来看,只有少数同学能坚持天天写日记,大部分同学没能坚持天天练笔,但篇数都达到30篇,较上学期,有进步了。从日记和读后感的写作水平来看,确实较上学期有进步。篇幅较上学期长了,语句也通顺,表达的意思清楚。但极个别同学没有明显进步,依然是一两句话日记,而且篇数少,语句不够通顺。他们有的贪玩,偷懒不写;有的不会不学,不懂不练,要求他熟读美文并抄写片段当日记,也没做好,标点不对,错字太多。

我将同学们的寒假作业、日记、读书笔记、读后感发给同学们,在小组里轮流交换检查,了解同学,了解自己,发现同学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寒假阅读与习作实践,真正知道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以便于日后改正。并把这些反思结果写成寒假阅读与习作心得。

活动过程:开学第二周,我们六(3)班“寒假阅读交流会”如期举行。交流会全部由学生主持负责。同学们准备得很充分,如果每个人都做交流汇报的话,时间不够,而且汇报将会变成蜻蜓点水,肤浅,不实际,不深刻到位。为了公平公正,“寒假阅读交流会”我临时改以小组PK的形式开展,小组长先抽小组上台PK顺序签,然后每个组长再组织本组员抽签决定3名同学上台参加汇报。制定评分标准,设制评比表,请各个小组长量化评分。

减少汇报人数,赢得汇报时间;随机抽查汇报,公平公正,真切实际。同学们大胆上台,认真汇报,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从同学们从容自然上台的台风及大方交流的举止,我深深感受到同学们进步了!同学们真切实际、受益匪浅的读书感受,感动着台下的同学和老师;同学们汇报时,旁征博引,述说自己从不爱阅读到热爱阅读的心路历程,震撼着台下的同学和老师;同学们读好书,悟真理,得启发,学做人,得到同学们的肯定。我听着听着,满是感动与欣慰。寒假同学们都阅读课外书了,都真切感受到阅读课外书的好处,并且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还决定以后多读课外书。

作者|黄平县新州镇第三小学潘秀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