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停柩 厦门民间虽有当天入殓当天出山(出殡)习俗,但一般都停柩守灵3~7天,也有停柩到“三七”后再择吉日下葬大多数停柩于家里厅中,孝男孝女日夜守灵还有亲戚作伴守灵(坐冥)守灵结束,师公以桃枝蘸清水洒厅屋,以驱凶避邪过去,厦门常有搁棺几个月几年不葬,甚至停柩数十年而难以安葬之事旧志载:“厦岛人贫者十日半月即葬,房屋窄小故也富者……,往往停柩不葬”停柩时间长的,有移棺于宗族祠堂或公用厅堂或借厝安放而且要定期请匠人对棺木加以油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厦门丧葬有哪些习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厦门丧葬有哪些习俗
四、停柩
厦门民间虽有当天入殓当天出山(出殡)习俗,但一般都停柩守灵3~7天,也有停柩到“三七”后再择吉日下葬。大多数停柩于家里厅中,孝男孝女日夜守灵。还有亲戚作伴守灵(坐冥)。守灵结束,师公以桃枝蘸清水洒厅屋,以驱凶避邪。过去,厦门常有搁棺几个月几年不葬,甚至停柩数十年而难以安葬之事。旧志载:“厦岛人贫者十日半月即葬,房屋窄小故也。富者……,往往停柩不葬。”停柩时间长的,有移棺于宗族祠堂或公用厅堂或借厝安放。而且要定期请匠人对棺木加以油漆。
五、出殡
出殡,亦称“出葬”,俗称“出山”,就是把灵柩送到安葬的地点。出山之日,丧家亲属披麻戴孝,穿着丧服,丧服依古礼分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5种,分别用粗细生熟不同的麻布制成,根据亲疏远近相应穿戴。一般的亲友以白布条围戴左臂(后也有用白手帕、白纸花、小鲜花戴在胸前)。临近“出山”的时候,孝妇孝女等丧家妇女手抚棺木痛哭,孝男孝孙也跪伏于棺侧痛哭,叫“哭棺材头”。棺夫把灵柩扛出宅外,俗称“转柩”。接着举行“起柴头”的祭仪,也称“启灵”,即送棺出葬之祭。接下来钉棺盖(俗称“封钉”),丧家子孙依序排成长队,在司仪前导下,绕棺3周,称“旋棺”。然后进行“绞棺”,用粗绳把棺材缚于“独龙杠”(粗长的木杠)之上。木杠两端又横小杠,抬杠的棺夫有8人、16人、32人几种,再盖上棺罩,也称“绞龙”。棺罩上部是彩扎的宫殿和古装人物,下部垂下绣帘,罩住棺木。棺罩的顶上有吉祥物,男性用麒麟,女性用凤凰,都是栩栩如生的厦门工艺彩扎。此时,丧眷跪地哭挽,师公作祭,送葬亲友对棺行礼。开路鼓乐吹响,出山仪式开始,出葬行列常以“开路神”(用纸糊制的高一丈多、面目威武狰狞的神像)为先导,后用“草龙”(稻草束),燃火冒烟(多用香炉燃香代替),再次是横匾,用黑色或蓝色布条,上写“×××出殡仪式”,用两根竹竿撑着。在前导下还有一对大白灯,灯上按死者的儿孙代数写上“×代大父”或“×代大母”(常虚增一代)。如系五代则大白灯上加红布半罩。大白灯一般由外甥挑着,并一路撒下纸钱,是给野鬼的过路钱。然后依次是香亭(焚香点烛)、像亭(供死者遗像或木主)、挽轴、乡音民乐、彩旗、送葬亲友、师公,最后是灵柩。灵柩棺尾系结执绋,由孝眷边走边拉,俗称“拔麻尾”,有挽留死者之意。有的是孝男、孝孙手执丧仗(俗称哭丧棒)扶棺恸哭。孝妇依亲疏辈分列队跟随在后。如富裕的大户,子孙众多的丧家,丧属走在灵柩的前面,攀拉着由“独龙杠”上的龙头引出来的两条白布而行,俗称“拔龙须”。孝主(也称丧主,一般是长子)手执“兔仔尾”走在中间,“龙须”的两端(称龙目)由女婿或孙婿或侄婿拉着。灵柩后面是民乐队,俗称“棺后吹”。“出山”队伍走过热闹市街后,孝男要跪在路旁向送葬亲友叩头拜谢,请到此止步,俗称“谢步”。亲友在路上设奠致祭者,曰“排路祭”。也有游民以排路祭赚丧家赏钱者。
来源:厦门地情网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