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薛大夫护边

作者:李峤

荒隅时未通,副相下临戎。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

《饯薛大夫护边》是李峤写给薛季昶的一首送别诗。提到送别诗的情感,一般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这首诗则不然,全诗旨在表达对友人远赴边疆建功立业的赞许和期望。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李峤和薛季昶。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早年进士及第。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迁庐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终年七十岁。

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史家评价以贬义居多。

薛季昶(?~706年),本名薛通,字季昶,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县)人。唐朝时期大臣,名将薛仁贵从子(唐宋时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

进士及第,起家监察御史,迁给事中。万岁通天元年,授河北道按察使,彻查兵部郎中侯味虚兵败契丹之事,迁定州刺史。久视(武则天称帝后的第十一个年号)元年,入为雍州长史,威名甚著,迁尚书左丞,出任魏陕二州刺史。长安末年,拜洛州长史,所在严肃。参加神龙革命,恢复唐朝社稷,授户部侍郎。唐中宗复位后,贬为桂州都督,迁儋州司马。

神龙二年,得知宰相张柬之遇害,自杀身亡,葬于昭州。唐睿宗复位后,追赠左御史大夫。

在对待武则天的问题上,两个人后期的政见完全不同,但是初期两人同朝为官,关系应该还是不错的。

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4月22日-697年9月29日,是武则天称周帝后的第八个年号,使用约一年半)。武则天时,兵部郎中侯昧虚率兵讨伐契丹失利。为了掩饰败绩,妄称契丹行军打仗有蛇虎为先导,所以无法抵敌。武则天厌恶侯味虚的拙劣诡辩,特拜薛季昶为河北道按察使,去查处此事。

分析渡荆门送别颔联(饯薛大夫护边赏析)(1)

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歌。

题目“饯薛大夫护边”,点明了写作的缘由,是作者在为即将远行护卫边疆的薛季昶践行,估计是在宴会上,作者写了这首诗。

荒隅时未通,副相下临戎。

荒隅,指的就是薛季昶即将奔赴的河北道,那里现在是契丹压境,所以不能通行。

副相,点明了薛季昶的出征的身份,应该是副宰相的职位。

临戎,亲临战阵;从军。

翻译:荒蛮的边疆因为契丹压境而不能通行,薛季昶即将亲临边疆,指挥战斗。

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翻译:星光闪烁,月晕当空,薛季昶在这个夜晚发布律令,分派兵力。

这是作者想象薛季昶到达边疆后的情形,时间是在夜晚,暗示了军情的紧急。

分析渡荆门送别颔联(饯薛大夫护边赏析)(2)

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

青橐,qīng tuó,是盛放弓弩等物的青色皮袋。

翻译:犀牛皮做的青色皮袋,象牙做的精美的弓。

这里作者从武器的精良来盛赞薛季昶的武力。

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

六郡,指汉的陇西 、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

翻译:薛季昶带领军队所向披靡,决胜三河,长驱六郡。

两句诗对仗工整,两个带有数字的地名尤为醒目。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

代北,古地区名。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北部或以北地区。当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

屈指,意思是弯着指头计数,比喻时间短或数量少。

辽东,辽河以东的地区,即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

翻译:登上高山窥伺代北地区,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谋划夺取辽东。

一个“窥”,一个“计”,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赞美了薛季昶卓越的军事才能。

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

燕然,化用典故燕然勒功,亦称为“燕然勒石”,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武功,指率兵征战建立的功绩。

翻译:久久站立看你在燕然山挥毫泼墨,刻石记功。

这是作者想象薛季昶胜利后大胜之后刻石记功的情形,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整首诗歌没有离别的伤感,只有对友人建功立业的祝愿,情感豪状,读来让人振奋。

分析渡荆门送别颔联(饯薛大夫护边赏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