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也发生着很多变化。很多我们小时候熟悉的东西也慢慢的被时代所淘汰,比如篾匠和编织品。
篾制品,因精巧漂亮、经久耐用,曾是咱们农村家家户户必备的用品。蒸馒头需要笼屉、逢年过节做好吃的,需要大大小小的簸箕、筲箕。晒谷物需要筛子、谷笪,装东西需要箩筐、上山打猪草需要背篓、男婚女嫁需要喜盒……
那些曾温暖过我们记忆的手工制品,渐渐的被塑料制品和不锈钢所代替。有幸的是我最近在武功的河滩会上又看到了这些熟悉的东西,据说这个古集会有4000多年的历史。于是赶快拍照和大家分享,恐怕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1、锅盖
北方农村原来都是大铁锅做饭,人多也方便,大铁锅也是有尺寸的,不是所有的大锅都一样大,现在的计量单位一般是:厘米,市寸,英寸等。可是大锅不是什么精密仪器,不会用到这样的计量单位。老百姓买个大铁锅是不会用尺子去量的,一般情况下是用手去量。拇指和食指张开之间的距离,各地方的叫法会有不同,有的地方叫"揸"有的地方叫"张" 一"揸"、"张"约14-18厘米。有的地方叫"印"有地的方叫"掌"一"印"、"掌"约8-12厘米。所以大锅的尺寸就会用到上述一些计量单位。只是各地方的叫法不同罢了。
买了大铁锅就得配锅盖,木质的锅盖不但耐用而且不烫手,曾经很受欢迎,可惜现在国家为了治理雾霾,进行了封灶行动,所以大锅以后在农村就很难见到了,锅不用了,锅盖自然也就淘汰了。
2、炕席
以前在农村人们普遍睡火炕。火炕是由土坯或砖块搭成,炕面多由沙土抹成。为了清洁,炕面上要铺上一层席子“炕席”。炕席一般为高粱、 秸秆 、芦苇秸秆的篾条编制而成。炕席的特点是平整、透气、光洁、易于擦拭,与土炕搭配和谐、自然。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家火炕上都改铺彩色人造革,炕席使用量便日趋减少,进入二十一世纪,人民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居住的平房大多翻新改造,建成宽敞明亮的北京平或大瓦房,一些率先致富的人们,还住上了楼房或别墅,房间改为集中取暖,即使少数农家还有搭建火炕者,但搭炕材料已鸟枪换炮,全部改为红砖和水泥预制板,炕面也不用再铺炕席,全部铺彩色人造革,图案精巧,颜色绚丽,炕席便走下历史舞台,淡出人们的生活。
3、竹漏勺
我想很多人对此应该不陌生,北方人过去用它捞面条、捞菜。那个时候,人多锅大感觉用着特别顺手。我记得每年冬天,我家都要腌制许多酸菜,母亲和祖母便会一次次的把洗干净的菜放在大铁锅里焯一下,便用竹漏勺捞出。但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化,如今不锈钢漏勺早已代替了竹漏勺。
4、担笼
当农民们尚没有机动三轮车的时候,田地里的庄稼就是靠这个“担笼”运送的,松软的土地,健壮的农民靠一根“扁担”挑两担笼的庄稼,无论是掰玉米,还是挖红芋(薯),家家户户都是如此运输。
后来,担笼在日常的使用价值,也因为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大打折扣。进入新千年后,三轮车飞速涌入农家,牛、马失业了;干净敞亮的新房里,再也没有人舍得猪鸡的介入;化学除草剂让人们也懒得提担笼拔草了;方方面面的原因让农民们远离了担笼的使用。
5、竹筛子
竹筛子是一种用竹子等编制而成的有许多小孔的器具,它的形状一般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其功能是用来过滤物品。在使用的时候,混在粮食中的沙子、稗粒、糠麸就从筛眼里掉下去,干净的粮食就留在筛子里。
如今收麦子都是机械作业,人们已经很少用到竹筛子了。
6、簸箕
提起簸箕,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过去麦收时节的景象,宽阔的麦场上,父亲手执簸箕两帮,凝聚浑身力气,两膀一伸一曲,簸箕忽高忽低的颠簸着,场底子里混杂着麦秆、尘土的小麦在簸箕颠簸中,尘杂飞去,留下饱满圆润的小麦的场景。
随着社会的变化,曾经的簸箕也被无情的淘汰了!
7、竹背篓
说起背篓,很多人会想到湘西,其实陕西关中也曾是背篓的世界,小时候我就背过。那时候背背篓主要是农村的柴草地离家比较远,为了背柴草方便。当然也背着它,和奶奶扫过秋天落下来的树叶。如今剩下的只有回忆。
8、竹礼盒
过去,陕西关中结婚的时候,男方都都要给女方家那四样礼,一节莲藕、一刀肉、一棵葱和一壶酒。一刀肉是说女儿将要出嫁,将要由女婿带走,但她原本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所以女婿要拿一刀肉来偿还。这一刀肉的割法还有一定的讲究,必须要一刀割下来,不能回刀。一棵葱是说将要结婚的两个人从头到老连在一起,永不分离。这葱的选择也有讲究,必须是一个根上长出来的两棵葱,葱还要求是完完整整的。一节莲藕是说女儿虽然就要出嫁了,就要永远离开娘家了,但和娘家人的感情永远是割不断的,"藕断丝连"嘛。而一壶酒有两种寓意,其一是说新婚的两人从此就要永久(酒)成为一家一户(壶)的人了。 男方所带的一应物品,都必须装在竹盒子里,用一条红线系着或者用红布盖着。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礼节越来越淡了,竹礼盒也慢慢消失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农耕方式已经被彻底改变,而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也渐渐被机械化的新器具所取代,很多手工制品被遗落在时光的路上,跌进乡村记忆的夹缝里。但是它们闪耀过光芒,温暖过我们,也是历史传承和时代进步的伟大见证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