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张学良,风流倜傥,文才武略,实在属少有。不到30岁就成了东北王,顶住了日本侵略势力的威逼利诱,毅然宣布"易帜",粉碎了其分裂中国领土,控制东北三省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认为"我们现已听命于中央,所有军事、外交均系全国整个的问题,我们只应速报中央,听候指示。我是主张抗战的,但需全国抗战,如能全国抗战,东北军在最前线作战,是义不容辞的。"

但是,蒋介石当时下达了"绝对不抵抗"的命令,张学良只好撤入山海关,集国家仇恨于一身,内心极为痛苦。张学良因此代蒋受过,遭到全国人民的指责,张学良被迫引咎辞职,赴欧美考察。

张学良对本侵略者是有深仇大恨的,他内心主张全国抗战。

1936年10底,他约着阎锡山去洛阳为蒋祝寿,趁机向蒋进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蒋介石仍坚持要先削平"内乱"后再议抗日。

少帅张学良小时候很受士兵喜欢(少帅张学良英雄天真)(1)

杨虎城

11月,张学良又以请示东北军整编方案为由,再去洛阳,力荐抗战,并说东北军官兵要求打回老家去。但当时蒋介石向红军发动总攻已箭在弦上。

12月7日,张学良带骑兵第六师师长白凤翔、十八团长刘桂五去临潼见蒋,佯装请示方针,实为与杨虎城约好,再作最后的谏诤,若蒋仍不回心转弦,改弦更张,就准备采用"兵谏",逼蒋抗日。

带上白、刘是为了事先摸清临潼华清池的道路和蒋介石的住所,以便届时行事。

当天,张学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作最后一次谏诤,他向蒋介石痛切陈词,声泪俱下,与蒋介石争辩达二三个小时之久。蒋介石顽固不化,并说:"你现在就是用手枪打死我,我也不会改变削平内乱的政策。"张学良见谏净无效,回西安后就与杨虎城商妥了实行"兵谏"。

12月12日清晨,蒋介石被捉,其他军政大员如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也被扣押起来,这就是震惊中外“西安事变”。张、杨发表通电,提出八项主张,并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代表来西安商讨大计。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奠定了,这是张学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少帅张学良小时候很受士兵喜欢(少帅张学良英雄天真)(2)

1935年,蒋价石和张学良、杨虎城、邵力子等人,一年之后张、杨两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后,张学良天真地认为蒋既已承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目的已经达到,为了蒋介石的安全,他决定马上送蒋介石回南京。

张学良说:"要亲自陪送委员长回南京,向中央请罪,以恢复委员长的威信,再回来共商抗日大计。"当时东北军许多人都担心此去要冒很大的风险,怕蒋介石翻脸不认人,纷纷劝张学良别去,但张学良主意已定,无人能劝得住。

大家的担心并非是多余的。蒋介石果然到南京一下飞机,张学良就被军统特务头子戴笠送往总理陵园看管,并被监禁了几乎后半生。张学良要抗日,要打回老家去的志愿和理想也化为泡影。

少帅张学良小时候很受士兵喜欢(少帅张学良英雄天真)(3)

张学良

张学良那种江湖义气,讲求信义的观念也相当浓厚,他认为蒋介石身为委员长,决不应该轻诺寡信,而忘了蒋介石本身曾是上海滩上的无赖,更是搞政治斗争的权术大师。

如果张学良不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也许抗日的战场上又会多一位英姿飒爽的将军。他的天真产生的失误,不仅使他深受祸害,对中华民族的抗日大业来说,也是一个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