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翻阅某日的本地纸媒,赫然看到这段文字:,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最值得回忆的年夜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最值得回忆的年夜饭(老常州的新年团子为大)

最值得回忆的年夜饭

闲来无事,翻阅某日的本地纸媒,赫然看到这段文字:

磨子从祠堂角落杂物堆中扛出来,糯米六十斤、粳米二十斤磨成粉,这是每年做团子的固定数字。团子的馅超过十几种,有菜肉、全肉、猪油渣萝卜丝、豆沙、枣泥、百果等;另有红糖的、白糖的糕、用印版子压出各种吉庆字,例如:吉祥、幸福、健康等;更有一种常州特产,叫大团子,长方形,蒸熟了放在冬至前水中,吃过正月半也不会坏。祖父对饮食要求精致,董家的团子皮薄、馅多,每个只有常州小笼包那样大小,我们家厨房灶头的锅特别大,蒸笼也是特大号的,一笼可以蒸几十个团子。当热气腾腾的团子一蒸一蒸出笼时,祖父就会来到厨房门口,轻声对祖母说:你有高血压,不能太劳累啊。另外就是看紧孩子,不准多吃团子,三个为限,因为祖父的大儿子是患痢疾而死的,这是一辈子的痛,也是一辈子的教训。祖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喜欢吃的少吃些,不喜欢的不要吃,少食成为董家家训。当年,做馒头是常州人的软肋,但孩子们吵了要吃,怎么办?有从北方来的人就在中新桥对面空地上,搭了一个简易竹篷,加工做馒头,从腊月十五至小年夜,生意好到二十四小时不停歇,记得我跟着奶妈吃了午饭就拿了面粉和馅子去,一直到夜晚八点多才拎了馒头回家。

这是曾经住在青果巷的董氏后人董端写的,文章标题为《在青果巷过年》。董端是一位才女。我与董端有数面之缘。此前曾得他们通知,去郊区的董家村一起吃过一顿发谱酒,还与他们几个人茶叙,得知青果巷董家的一些过往,虽然只是残片,却也弥足珍贵。

从那段文字可以看出,老常州对于团子的纸执念,确实比馒头大多了。

常州人所谓的馒头,其实是有馅的,绝非北方人所谓无馅的馒头。

还有一点,老常州是不过“小年”的,常州人的“小年夜”指的是大年夜前一天。

要感谢董家在保存常州乡邦文献上的贡献。董氏家族历史悠久,传承600余年,子孙繁衍至今28代。在跌宕起伏的悠悠岁月中,始终坚持家规祖训,鼓励子孙发奋读书。明清两代,青果巷董氏家族一共出了16位进士和11位举人。为此,族人请旨,在董氏宗祠前竖立了"进士坊",历经战乱,进士坊残件仍然屹立在江南名士第一巷之中。近代以来,22世孙董康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学的发展基础。23世孙董絸庵一生致力于常州先贤著作的研究,积数十年之功,收集并亲自抄录乡邦文献达一万多册。董絸庵是常州地区报纸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董氏子孙在各行各业可谓人才辈出: 其中有中国计算机之父、著名数学家与力学家董铁宝;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董申保; 著名语言学家董同龢;国际著名粒子物理学家董无极。除了科学家以外,董氏后人在文体方面也展现出骄人的成就: 从青果巷董家大院走出来的女画家董蕾,她的画作在国内外比赛中多次获得金奖和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