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九姓曹国与现代族群

1)现在的各曹氏宗亲所在的家族,不管称曹姓,还是称曹氏,从于史有据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三个来源:

曹姓的由来简介(昭武九姓曹国与现代族群)(1)

曹国国君、文王子、武王弟曹叔振铎

(1)出自姬周封国曹国国君、文王子、武王弟曹叔振铎。

姬周封国曹国被宋国灭亡后振铎子孙“以国为氏”。

但在曹国存在时期也有以曹为氏的,部分人因各种原因离开曹国到其他诸侯国居住,比如春秋时期鲁国的曹刿(《左传·鲁庄公十年》),一说曹刿为曹安后裔;以勇力事鲁庄公的曹沫,蔡国的曹恤(《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由宋使秦的曹商(《庄子·杂篇·列御寇》),留下“曹商舐痔”这个典故。这是最早的以来源国为姓(氏)的例子。除了文献中记载的这三人,当时还有其他迁出国为姬周曹国的曹氏人员。

曹姓的由来简介(昭武九姓曹国与现代族群)(2)

大禹治水

(2)出自与大禹同时代的曹安。

(3)出自中亚河中地区昭武九姓中的曹国,昭武九姓在《魏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 都有记载。此处《魏书》指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历史的史书,由魏收主撰。

河中(英文transoxiana)即“中亚河中地区”,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中国古代称之“河中”,近代称之为“河中地区”,现代称之为“中亚河中地区”。

曹姓的由来简介(昭武九姓曹国与现代族群)(3)

《魏书》 作者: 魏收 南北朝时期北魏历史

《魏书》记载“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指康国)。有胡律,置于袄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中(435-440年),昭武九姓康国始遣使贡方物。可见昭武九姓诸国于五世纪初叶先后出现于历史舞台后,很快载于汉籍,昭武九姓诸国粟特人开始进入华夏的时间早于公元440年,时间为五世纪前叶。

《隋书》记“康国支庶分王有曹国,即以曹为氏”。

曹姓的由来简介(昭武九姓曹国与现代族群)(4)

2)从 DNA 单倍群为R1a1a1b2a2a-Z2123来看,曹氏敬祖堂属于第三种来源,出自中亚昭武九姓的曹国。所以敬祖堂姓曹,有史可依,有据可依,属于典型的“以(来源)国为姓”。

曹氏大公堂的始迁祖,于明朝正统(1436-1449)年间来自山西平阳府,不知名、不知姓,如何姓曹的,是—团谜,无法考证。

曹姓的由来简介(昭武九姓曹国与现代族群)(5)

曹氏敬祖堂曹氏家祠,位于曹垓村

3) 曹氏敬祖堂一世昭祖与六世元用公的先世,于南北朝北魏(386-534)到唐朝安史之乱(755-763)这段时期进入中土,到元用公出生(公元1268年),时间已经过去了500-800年。瓜瓞(dié)绵绵,早已经融入华夏,与当地族群浑然一体。

从五世纪前叶北魏到唐朝安史之乱有四百多年,从安史之乱到元用公出生有五百多年,按照25年为一世来算,自元用公先世进入中土到元用公出生经过了至少20代,多至36--37代,早已成为彻彻底底的汉人。

人类染色体分为两种类型: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决定了人的相貌、肤色、发色、发质、眼睛与其他外部特征,性染色体XY决定性别。

元代泰定年间礼部尚书、翰林侍讲学士曹元用的隋、唐先世,自中亚河中地区昭武九姓曹国辗转入华后,在中土经过五世融合,外貌、仪表就会变的不再像中亚粟特胡人,而与汉人没有两样。

曹姓的由来简介(昭武九姓曹国与现代族群)(6)

曹氏敬祖堂曹氏家祠,位于曹垓村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人的相貌遗传也符合这个定律。

元用公是汉人,元用公向上十代是汉人,向上二十代也是汉人,继续上溯到唐朝安史之乱之前某个时期,就不是汉人了,就是从昭武九姓曹国来的胡人。融合、融入,如雪花入海,适彼乐土,瓜瓞绵绵,繁衍生息。如百越、东夷、西羌、党项、契丹以及其他族群,汇而为华夏众生。

4)中亚昭武九姓曹国存在时间较长,从南北朝的北魏(386-534)到唐朝安史之乱(755-763),共计三百多年,安史之乱前夕被大食所灭。唐天宝十一年(752年),东曹王设阿忽与安国同上表,请击黑衣大食,之后不见于史载。

中亚曹国本土百姓在绿洲、城邦安居生活,成分较复杂。往来中土人员顺应华俗以曹为姓,或往返于丝绸之路,或久居中土入籍繁衍至今。来自康国的姓康,来自曹国的姓曹。其他还有安、石、米、何、史等姓。适此乐土,融入所在当地族群。

5)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主要由昭武九姓诸国商人经营, 曹国中的部分人经丝绸之路入华,时间最长的距今近1600年了,最短的也有1200多年,早已融入当地居民之中。

6)北魏至唐朝安史之乱前昭武九姓各国百姓及诸色人等来华、居华人员,大致分类如下:

(1)巨贾、贩商、牵伕、脚伕、力伕、商队哨卫、护卫;

(2)乐工、画工、伎工、驯兽师、幻人(魔术师)、匠人、文化使者、音乐家、宗教首领、传教信徒;

(3)王子、使团使节、官员、留学生,随从;

(4)质子、侍子、部落首领、贵族、通译、家属;

(5)胡姬、舞伎以及作为商品的难民(女性为主);

(6)唐初入华的昭武九姓出身的降将、降卒、降户,如安置在六胡州的降众,六胡州的主要成分为昭武九姓诸国胡人后裔,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将该部昭武九姓百姓短暂内迁,“诏移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於许、汝、唐、邓、仙、豫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开元二十六年(738)“自江淮放回原迁胡户”,至晚在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该部昭武九姓残众融入沙陀,成为沙陀三部落中的两部(萨葛,安庆)。萨葛亦称薛葛、索葛,另沙陀自成一部落。

(7)唐中期安史之乱中不远万里奔赴王难的昭武九姓胡人将领、士兵。

附:

根据出土文物,远在张骞凿通西域之前,中亚河中地区的粟特人与华夏地区就有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记载,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与中亚河中地区的经济交流一直络绎不绝,并掀起数次热潮。在五世纪之前,来华粟特人并不以昭武九姓之名载于汉籍。

《魏书》成书时间,北齐天宝二年(551年)中书令兼任著作郎魏收奉诏撰魏史,天宝五年(554年)完成。

《魏书》中的有关记载:

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恆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王字世夫毕,为人宽厚,甚得众心。其妻突厥达度可汗女也。都于萨宝水上阿禄迪城,多人居。大臣三人共掌国事。其王索发,冠七宝金花,衣绫、罗、锦、绣、白叠;其妻有髻,幪以皁巾。丈夫剪发,锦袍。名为强国,西域诸国多归之。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有胡律,置于袄祠,将决罚,则取而断之。重者族,次罪者死,贼盗截其足。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婚姻丧制与突厥同。国立祖庙,以六月祭之,诸国皆助祭。奉佛,为胡书。气候温宜五谷,勤修园蔬,树木滋茂。出马、驼、驴、犎牛、黄金、冈沙、香、阿薛那香、瑟瑟、麞皮、氍毹、锦、叠。多蒲萄酒,富家或致十石,连年不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中(435-440年),始遣使贡方物,后遂绝焉。”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