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北京建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国际化发展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院三个新型研究机构揭牌成立。新型机构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政治生态与创新生态互育共进,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化水平,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北京建筑大学沿革(服务首都四个中心)(1)

谈到成立北京建筑大学成立三个新型机构的初衷和目标,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表示,这是学校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学校进一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特色,不断提升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学校不忘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教学科研秩序恢复,化危为机的创新探索。

“科发院”,聚焦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据了解,新成立的北京建筑大学科学发展研究院(简称“科发院”)将把握国家、首都北京和建筑业发展形势,强化服务首都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和国家建筑业发展,聚焦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机遇,聚力优势学科方向,创新驱动城乡建设科技快速发展,打造面向世界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中心、建筑科技创新中心和建筑大数据研究中心,全方位提升学校科技硬实力。

科发院将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服务人类和谐宜居福祉为使命,立足于服务首都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和全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创新发展改革需求,开展前瞻性科学研究和系统性技术研发。会上,发布了《北京建筑大学面向未来城市的科技创新研究计划(2020-2035)》。内容包括城市设计与建成遗产保护、绿色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生态修复与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智慧城市与精细管理、城市治理政策与制度创新5大计划,36个研究方向,内容涉及北京城乡建成遗产保护与利用、本土城市设计理论与技术创新、健康环境设计、新型装配式建筑结构与智能建造、现代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地下空间开发与应用、城市健康水系统构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策略与技术、智慧交通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城市智能体检与精细化管理等国家和北京市城乡发展中的重大前沿问题。科发院将努力建设成为未来城市建设领域一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服务首都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和全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智库,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管理服务中心、科技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培育中心和科技应用促进中心。

科发院除科研管理服务机构外,设有长城文化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院、土木工程与绿色建造研究院、环境与生态修复研究院等研究院所。“北建大科创10条”,从建立科技创新长效发展体制机制、优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创新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考评与经费管理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5个方面,提出了10条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政策、提升创新水平的政策措施,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激发学校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科技硬实力。

“国际发展研究院”,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近年来,该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推进“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进程和国家新型基础建设与新型城市化发展,成立北京建筑大学国际化发展研究院(简称“国发院”),作为推动学校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旨在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北京建筑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走出一条建筑味十足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国发院”将实施国际创新平台、国际合作网络、国际人才培养三大发展计划。打造“1 N”个高端国际创新中心,以“一带一路”城市国际化创新中心为核心,打造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创新中心、未来水技术国际创新中心、城市时空信息国际创新中心、防灾减灾国际创新中心、医疗建筑多学科国际创新中心、新能源国际创新中心、寒区工程国际创新中心等多个高端国际创新中心,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成果孵化与产业转化、技术与产品输出和培训。

2017年,北建大发起并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吸引了来自24个国家(地区)的 57所高校参加。学校是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自2012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以来,共派出学生近600人,共招收国际学生近300名,毕业生广泛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领域。包括国际科学理事会“风险和灾害管理特设委员会”总部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国际时空信息综合服务专业委员会”在内的若干国际、国内学术组织落户北建大。在此基础上,国发院将建立多层次多模式的国际合作网络,引领并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区域的教育、技术、产业国际合作。

北京建筑大学沿革(服务首都四个中心)(2)

“文发院”将打造北京建筑文化思想新高地

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简称“文发院”)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聚焦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发展,以文化建设助推学校发展,以特色文化资源助推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发挥建筑文化研究特色,围绕文化发展主题,努力打造师生的精神家园,致力成为文化领域的研究高地与智库机构,建设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文化育人功能,弘扬百年校史传统,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长期以来,北京建筑大学积极参与首都文化建设,围绕北京老城改造、胡同街区及四合院保护、中轴线、长城文化带、北京水文化、北京古桥遗产保护等方面,发挥智库专家作用,开展对策咨询研究,为北京城市发展资政建言。

主动融入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特色专业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面向市民讲解北京“一城三带”文化发展问题,开展“云游故宫 VR AR 多媒体 旅游 创新体验”“云游博物馆——立体纸创嘉年华”等科普和艺术传播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在大兴校区开办实体书店,举办面向社会开放的各类文化艺术展览,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方面积极作为。

未来,新成立的“文发院”将围绕“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北京红色建筑文化、建筑文化的理论与方法、北京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建大精神与文化形象展示”五大发展方向,注重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融合、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搭建服务北京文化发展的平台,培育建筑文化新思想,筑牢百年老校文化根基,为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提供学理支撑与对策建议,做建筑文化新思想的倡导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源。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表示,三个新型机构是学校找准“小切口”实现“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未来,学校将逐步打造学校面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国际合作中心和大数据中心。一方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师德师风建设和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人重于才、以德为先和真心爱学生的价值导向,不断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营造为学生成长倾注心血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持续增强科技硬实力,着眼学科建设、国家级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级竞争性项目、国家级成果与奖励、知识产权、科技影响力等七个方面,开展系列工作。(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