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

[ 三国·魏 ]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lù shū)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官渡之战经典诗句(步步惊心的七步诗)(1)

这首诗就是大名鼎鼎的《七步诗》了,作者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植,曹子建。前天说了他的《铜雀台赋》,昨天又说他的《洛神赋》,今天我们再说说他的《七步诗》。

有的朋友可能说了,咦?这是《七步诗》吗?欺负我没文化?七步诗不是这样子的,不应该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吗?

官渡之战经典诗句(步步惊心的七步诗)(2)

是的,我们很多人从小到大读的《七步诗》都是这一首,但是,这一首却是罗贯中大大伪造的,不是曹植写的。而我们今天这首,才是曹子建正儿八经的真品。曹植是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谢灵运形容他:才高八斗。

官渡之战经典诗句(步步惊心的七步诗)(3)

曹氏父子三人在历史上可谓是家喻户晓,大名鼎鼎。尤其是曹操,由于罗大大的《三国演义》,不光中国人知道,就连全世界所有对三国感兴趣的人都知道。而我们今天就聊一聊曹操和他儿子们的故事。

官渡之战经典诗句(步步惊心的七步诗)(4)

《三国演义》中,提到的曹操的儿子一共有五个,分别是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再加上一个课本里提到的《曹冲称象》里的曹冲。我们熟知的就只有这么多。但是呢,其实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包括前面的六个们还有曹铄、曹据、曹宇、曹林、曹衮、曹玹、曹峻、曹矩、曹干、曹上、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曹棘、曹徽、曹茂。

官渡之战经典诗句(步步惊心的七步诗)(5)

其中最出色的是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冲五个,其中,曹冲曹冲心地仁爱,识见通达,却英年早逝,于公元208年病死。据说死的时候,曹操非常悲痛,指着曹丕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有阴谋论者,说是曹丕趁曹操在赤壁打仗,用诡计害死了曹冲。

官渡之战经典诗句(步步惊心的七步诗)(6)

而曹昂虽然出色,却在早年曹操宛城战张绣的时候和猛将典韦一同战死。而曹彰,武略有余,智谋和政治却非其所长,也不在考虑之列。

所以剩下的曹丕和曹植就是曹操重点的考察对象了。

曹丕此人,虽然才略不如曹操,也善于诗文。但更多的,却是个政治家心态,心机深沉,工于心计。而曹植大多数的时候更接近一个文人,深情狂放、放浪形骸,颇有些狂士的风采。

官渡之战经典诗句(步步惊心的七步诗)(7)

而曹操也长期在立嗣问题上狐疑不决,难免不影响下属。一开始,他喜欢的是聪敏通达,才气逼人的曹植,而曹丕在夺嫡路上,一开始是处于下风的。

可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带着文人气息的曹植,结交的也都是善于吟诗作赋的文人,而心机深沉的曹丕结交的却都是善于智谋,善于谋划的谋臣策士。我们看看曹植党的代表人物:丁廙、丁仪、杨修、孔桂、杨俊。而曹丕一党却是桓阶、邢颐、吴质、司马懿等人,从党羽人马来看,我们几乎就能看出最后的结果。之后,曹植的文人脾气终于让他尝到了苦果——“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为曹操所不悦。

官渡之战经典诗句(步步惊心的七步诗)(8)

而曹植一党的这几个谋士若是论写文章的确厉害,顶多再出点小聪明的主意,但几乎每次的计策都是昏招。比如说,曹操测试两个儿子表现,故意让侍卫挡着二人。曹植听了杨修的主意,杀了侍卫。而曹丕则是听了司马懿的话,让他退走。一开始曹操很高兴,为曹植的胆略而高兴,后来听说主意是那个自己最讨厌的杨修出的,勃然大怒,从此再也不喜欢曹植,认为他虚伪,认为曹丕诚实仁厚。

官渡之战经典诗句(步步惊心的七步诗)(9)

但真正最后给曹植致命一击的是曹操的元老级谋士贾诩,这个类似陈平似的三国第一毒士,在关键的时候一句话定乾坤,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也有精彩的描述:“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官渡之战经典诗句(步步惊心的七步诗)(10)

有的人可能觉得贾诩所答非所问,袁绍和刘表都是英雄,可惜的是都因废长立幼而祸起萧墙,从而领土尽丧,后人也因此身死族灭,可悲可叹。

听到贾诩如此回答,曹操终于不再迷茫,立曹丕为世子,这件事以后,曹植争储彻底失败。

官渡之战经典诗句(步步惊心的七步诗)(11)

登基后的曹丕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放过曹植。借曹操之死,曹植没来奔丧借题发挥。这件事曹植的确有错:父亲死了,曹植这家伙竟然和自己的党羽喝得酩酊大醉,奔丧都没来。于是曹丕带着嫉妒和愤怒的心情出了个难题:你不是才思敏捷吗?你要是不能七步成诗,我就治你的罪。内容就是说兄弟,但是不许带着兄弟二字。于是曹植便有了这首《七步诗》。

曹丕听了这首诗,也感到羞愧,于是放过了曹植。

官渡之战经典诗句(步步惊心的七步诗)(12)

后来,曹植封侯、封王,又多次改变封地,曹丕和曹睿父子从未放松对他的戒备。终于在公元232年,忧郁成疾的曹植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官渡之战经典诗句(步步惊心的七步诗)(13)

曹植的一生,前半生是幸运的,后半生是不幸的。前半生的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是神采飞扬,壮志满怀,充满了浪漫主义风采。后半生的作品大多数是愤懑凄苦的,更是有《七哀诗》这样的作品流传于世。而这首《七步诗》不仅仅是他人生拐点的作品,也是他不幸的开始。千百年来《七步诗》成为人们劝戒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世人也只能感叹曹植时运不济,若非生于诸侯之家,想必能有个相对安宁的后半生吧?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