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

10月21日下午,来到胜利油田,登上钻井平台,察看作业情况,看望慰问石油工人。代表党中央向广大石油职工致以诚挚问候。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东营这座城市在崛起(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1)

航拍在黄河下游东营区六户镇,往日的荒滩盐碱地已优化成为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

让荒滩变热土

1961年,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大队在一个名叫东营的村庄东南方向,打出了华北平原的第一眼出现工业油流的油井——华8井,它的钻探成功,引发了华北石油大会战。1965年,在胜利村地下,勘探队发现了85 米的巨厚油层,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由此得名。1985年,这个因胜利油田快速发展而迅速工业化的地方,从原惠民地区域内划走利津、垦利、广饶三个县及沾化区、博兴县的部分乡镇,独立设置省辖市,并以第一眼油井所在的村庄命名。

东营的历史,很短又很长。除了成型一百余年的黄河三角洲新土地,它有着相对较长历史的部分辖内县区,先后属青州、淄博、滨州等周边市级单位管辖,因为临海且地势低平,多盐碱滩、泥洼地,贫瘠荒凉,地位边缘。

然而在数千米的地下,这里却有着别样的繁盛,中古生代遗留下来的巨额遗产在地底沉睡,等待着一声“芝麻开门”的密令。1955年,国家开始对华北平原展开石油普查,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大队的32120 钻井队成了幸运的阿里巴巴。1961年4月16日,他们在东营村附近打出日产原油8.1吨的华8井,1962年9月23日 ,又在附近打出了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营2井,胜利油田的前身“九二三厂”,即因其打开之日命名。1965年3月,胜利村附近的坨11井和坨9井分别获得日产1134吨和1036吨的高产油流,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千吨级油井,而这两口井的地下,有着85米的巨厚油层等待开采。1971年6月11日 ,“九二三厂”更名“胜利油田”。这个中国第二大油田的发现,让中国一举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油是唯一的神话

在东营立市的最初30年里,石油,几乎是这个城市的唯一支柱,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市领导由胜利石油管理局负责人兼任,全部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医院、学校、超市、影院,公路甚至是公安,也都由胜利油田设置管理。直到2000年后,东营市在城东再造一座有规划的新城,政府及相关机关单位进驻,它才变得像一个城市而不是庞大分散的企业大院。

石油也曾经带给这个城市足够的辉煌。尤其是在1985~2005年的二十年间,石油产量稳定,价格不断攀升,这个城市的人均GDP和居民收入都居于山东前列,高速、铁路、机场、港口快速建设起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父亲带着少年的我拜访刚刚移居东营的叔叔一家,他就曾指着油田设施完备、绿化良好的居民小区说,那就是国家所说的“小康社会”的标准。30年后的今天,这块人烟稀少的土地变成了一个人口逾200万的城市。2014年,东营人均GDP在全国名列第二位。

从荒野变闹市,这片曾经芦苇丛生、荆棘遍地、野兽出没的荒滩彻底苏醒,几十年来,数十万石油人和专业军人向这里迅速集结,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他们在这片少见高大树木的盐碱滩涂上栽下林立的井架和一座座高楼,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如神话般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