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冒着低温和风雪坚守岗位,成为冬日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极寒中,他为铁轨“贴脸疗伤”

在中国“东极”抚远,大地已被茫茫白雪覆盖。从空中俯瞰,闪闪发光的铁轨犹如雪原上的一条拉链。一群身着橙色工服的养路工人正在忙碌着。

趴在铺着碎石的路基上,王旭东的脸几乎贴着铁轨,刺骨的寒凉瞬间传至全身,他眯着眼检查铁轨平整度,额头上氤氲着一团热气,眉毛和口罩上早已挂满冰霜。

王旭东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佳木斯工务段前进镇车间抚远工区工长。他和12名工友用液压装置将不平整的铁轨抬高,用垫片对铁轨高低进行修正,为铁轨“疗伤”。

寒风中坚守很辛苦 冬日前行寒风中坚守(1)

在抚远线路工区前抚线铁路122公里处,王旭东趴在铁道线上观察线路高低。新华社发(张涛 摄)

趴在铁轨旁测量,王旭东每天要重复成百上千次。王旭东笑着说,他这份工作“接地气”。

工作27年来,王旭东坚守在祖国“东极”,用双脚丈量和守望着这片土地,也见证着铁路事业的发展。

“得用铅笔记,别的都得冻住”

“68号杆纵向裂纹、69号杆防倒拉线松弛……”王殿辉摘下手套,从包里掏出铅笔,记录着同事孙林波发现的问题,没一会,手就被冻得通红。“装啥水的笔都白扯,都得冻住,就这个好使。”他说。

王殿辉是国家电网呼中供电公司的巡线检修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年平均气温零下3.6摄氏度,最冷时零下50多摄氏度。

寒风中坚守很辛苦 冬日前行寒风中坚守(2)

王殿辉(右)和队友孙林波在执行“极寒特巡”任务的巡线途中。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近30公里长的山路,王殿辉每年都要巡查几十次。“冬天雪大,啥路都看不到,只能摸索着走。”王殿辉指着一排若隐若现的脚印说,那就是他们蹚出来的“路”。

数九寒天,两人穿林海,跨雪原,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咯吱咯吱的踩雪声,刮碰树枝的簌簌声,急促的呼吸声,在零下40摄氏度的山林间回荡。

临近中午,两人掏出半冻的面包就着带冰碴的榨菜“狼吞虎咽”。不到10分钟吃完,王殿辉和同事就起身继续攀行。

冻在身上的“战袍”

冬天出警回来,衣服常冻在身上,用棍子敲才能脱下来;用雪盆装雪搓脸,防止脸被冻伤;夹袄贴身,能保暖。”共产党员郑树君笑着说,冬季救火有三宝,一棍一盆一夹袄。

郑树君是中国最北的消防救援站——漠河市北极村消防救援站一名消防员。盛产各种“最北”的北极村是知名旅游景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这里的消防安全压力也随之增大。

寒风中坚守很辛苦 冬日前行寒风中坚守(3)

郑树君(右一)和消防员们在北极村进行室外耐寒训练。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北极村虽小,但景区2798.32平方公里的火灾扑救,水域、冰原、山麓的巡查任务却不少。“体能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郑树君说,不管多冷,训练不能落下。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天还没亮,消防员们已经开始训练,口号响彻北极村上空。

停下脚步身上就可能结冰

早上8点,乌苏里江上寒风凛冽。江面上的积雪,被吹成雪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三、二、一,拉!”费了半天劲,田阳终于和同事一起将渔网从冰窟窿中拉出,再用镰刀割破,为进网的鱼儿开辟“逃生通道”。

汗水和溅起的江水混在一起从额头滑下,滴落在早已浸湿的袖口……来不及休息,田阳攥了几下被浸湿的快要结冰的袖口、裤腿,继续在江面巡逻。

寒风中坚守很辛苦 冬日前行寒风中坚守(4)

乌苏镇派出所的民警和护边员用镰刀割断渔网。新华社记者 王春雨 摄

田阳是黑龙江省抚远市公安局乌苏镇边境派出所所长,这个派出所素有“东方第一所”之称。

39公里的江面,是田阳和同事们的“主战场”。入冬后,巡查违法越界、违规捕捞成为重中之重,零下4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和刀子般的寒风加剧了工作难度。

“全程不敢停,一旦停下来,身上就可能结冰,容易冻伤。”田阳说。

一望无尽的江面上,巡逻民警的身影渐渐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