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从立法意图来看,家庭教育促进法是一部“帮助家长的法律”,通过“引导”和“赋能”,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按照科学的方法、理念去教育孩子;同时直面家长的困难和困惑,以国家支持、社会协同的方式,合力帮助家长学习相关知识、提升教育能力,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家庭社会工作的意义作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家庭社会工作的意义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从立法意图来看,家庭教育促进法是一部“帮助家长的法律”,通过“引导”和“赋能”,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按照科学的方法、理念去教育孩子;同时直面家长的困难和困惑,以国家支持、社会协同的方式,合力帮助家长学习相关知识、提升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需要多元化的专业服务队伍,而社会工作恰恰可以在“引导”和“赋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促进法对社会工作者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予以明确。第二十七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鼓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这对促进家庭教育的法制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具有里程碑意义。那么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教育指导有哪些专业优势,能提供哪些服务内容呢?
社会工作促进家庭教育指导的理念与实践
吴巧敏 杨婷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和谐幸福,也关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社会的稳定。随着三孩政策、“双减”政策实施,家庭教育面临更高的要求、更重的责任,家长对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家庭教育指导是指通过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或是整合资源帮助家长提高自身教育素质、科学优化家庭教育行为或是为家庭教育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设施,以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和成长。社会工作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理念和方法双重优势,而且在不同情境中,社工能够发挥不同功能、制订不同策略、运用不同方式,精准回应需求,促进家庭教育。
社工介入家庭教育的理念与优势
(一)“赋能式”家庭教育促进
家庭教育促进法关键在“促进”,即对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进行指导、赋能和提升,这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一脉相承。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承担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哪怕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很恰当,社工也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否定,而是相信他们会有改变的可能,用优势视角发现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因为如何做好父母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社工尊重家长的主体地位,为其赋能,挖掘其自身的潜能,促进其教育意愿、教育观念、教育能力的提升,社工是“指导”而非“主导”,是增强其自主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让监护人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重要性,更好地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发展。
(二)“人与环境”双圈互动
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多元的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形式,每个家庭都有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也不尽相同。社会工作注重“人在情境中”的理念,以家庭为本,通过全面了解和分析该家庭的状况,分析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找到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满足家庭教育个性化的需求。同时,运用“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形成两个良性互动圈,一个是亲子关系互动圈,引导良好的亲子沟通,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另一个是“家-校-社”互动圈,探索更大的合作空间,通过整合和调动社会资源,建立支持系统,从而形成互促共进的“双圈”良性循环。
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
(一)“家-校-社”理念指导下的社工角色和功能
“家-校-社”理念中“家”指的是家庭、“校”指的是学校、“社”指的是社工。一个学生或儿童青少年问题的呈现是系统作用的结果,需要社工以“人在情境中” “家-校-社”双圈互动理论为指导开展工作。以学校社工和社区社工为例,当学生出现学业困难、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心理健康等问题时,社工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评估,就学生的居住情况、经济情况、健康状况、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绪行为、家庭状况和成员关系、朋辈关系、支持网络等进行测评,制订较为细致的介入策略,这包含了“家庭系统介入-学校环境改善-社工融合功能”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型。
在家庭层面,社工需要面见学生的家长,了解家长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家长的教育理念及方法、亲子关系和谐与否。在这个层面,社工一方面可以就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家长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就家长在育儿层面产生的焦虑、无助、愤怒等负面情绪进行疏导,给予精神和心理层面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家长的亲职能力。
在学校层面,有些学生在学校出现了人际交往、行为偏差、校园欺凌、学业困难、突发事件影响等问题,根据问题的紧急和严重程度,社工需要跟学校分管领导、年级长和班主任等及时沟通协调,尽量创造一个包容、有爱、正向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问题”孩子避免被过度标签化,及时引导学生步入正常的成长轨道中来。
社工融合促进功能发挥体现在“家校合作”层面,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最重要的两个场域,对他们的影响至关重要,但由于角色定位、教育理念方面的不同,家长和学校之间可能会存在责任主体界定差异、处理问题的方向目标不一致、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不同、沟通交流不畅等障碍,这就需要社工发挥桥梁和黏合剂的作用,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合理妥善解决问题为目标,凝聚学校、家庭、社工的共同力量,帮助儿童青少年更好成长。
(二)“预防-教育”背景下的社工服务策略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赋能和培育,促进家长的教育意愿、教育观念、教育能力提升。以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的“‘爱有方’正面管教家长成长营”项目为例,一方面,社工依托学校家委会、社区家庭成长营等,开展家庭教育种子讲师培育计划,培养了一支“自助助人”的种子讲师团队,种子讲师们既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又可以以讲师的身份输出知识,传播科学的育儿方式和技巧,营造家庭教育学习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受益。另一方面,暑期和寒假期间,社工组织开展亲子夏/冬令营,搭建亲子沟通互动平台,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良性正向沟通,增加亲子关系的融合度和和谐度。这对于家长反思觉察自身的家庭教育模式,改良沟通方法,改善亲子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社工在学校或社区组建家长成长训练营,通过小规模的工作坊或小组的模式,搭建家长交流沟通平台,以读书会、经验分享、主题学习小组、线上打卡实践等多元化的方法推进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和落地。
(三)“干预-介入”背景下的社工服务方式
一个孩子的问题折射出的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针对整个家庭的支持和辅导非常必要。从“干预-介入”层面的社工介入来说,家庭教育的关注点更为微观和临床,准确来说,更像是镶嵌在家庭治疗中的家庭教育。社工具有家庭教育知识储备,受过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训练,在面对一些“问题”较为严重的孩子和家庭时,在针对家长和家庭的服务中,社工以家庭教育核心理念为指导,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或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改变原有的“病态”家庭结构或不合理的应对姿态。
通常情况下,当孩子出现 “问题”,大家会认为是孩子个人的问题,而家庭出了问题,也会被理解成是因为某个或某些家庭成员导致的,所以其他家庭成员就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责备和抱怨有“问题”的家庭成员。但社工可以让整个家庭看到,问题与每个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方式有关,并且会引导家庭成员设法打破原有的互动模式,建立新的更有利于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和家庭有序运作的模式,形成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好”起来,整个家庭系统才能健康良好运行。
总结与展望
社会工作促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就是通过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技巧与家庭教育指导相融合,引起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并提高学习和改变的动机,探寻适合各类不同家庭的问题解决路径和教育教养方式,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矫治性等家庭教育研究,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培育家长的教育能力。同时,社会工作者充当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连接的桥梁,扮演好教育者、使能者、协调者、资源整合者等多元化角色,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的共促共建共融模式,共同实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目标。期望社会工作力量的加入,为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而专业的支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让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作者:吴巧敏 杨婷婷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4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责编:颜小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