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对父母尽孝最难的是什么(论语孝顺父母有3条原则)(1)

图片 | STW

文稿 | 儒风君原创

1

早上出去买菜,听见几位奶奶在菜摊旁聊了起来:

“孩子工作忙,我一个老人家,只能给家里干干家务、带带孙子。等以后干不动了,我就自己去养老院,不给孩子增加负担。”

“我现在也是趁还有气力,多给孩子帮帮忙。家里面安顿好了,孩子在外工作也放心。”

“你们还能和孩子一起住呢?现在年轻人都喜欢自由,喜欢私人空间。除了带孙子,我可不敢上儿子家里打扰他们的生活。”

“可不是嘛!要是儿媳妇对我们有意见,儿子在中间也为难。”

“但谁又想去养老院呢?和家人待在一起才温暖。我们也没什么要求,每天能看见孩子,能给他们帮得上忙,减轻他们的负担,就心满意足了。”

奶奶们很快就把话题转移到小区的八卦消息上,她们不愿意也不敢多想以后的生活。

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孩子付出无私的爱。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痛疼难耐,生活难以自理,生理上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父亲忙前忙后,伺候妻子,也没日没夜地照顾孩子。

喜得幼子,父母又奔波在挣钱养家的路上。钱,花在房子上,花在孩子的教育学习上,花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开支上。宁愿自己啃馒头,也得让孩子吃上肉。

孩子长大了,父母先是挣钱为孩子攒出一套婚房,而后又帮忙照顾孙子孙女。

父母的一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心力都奉献在孩子身上。老了,他们仍无私地为孩子着想,担忧着他们的事业,也担心自己是否影响孩子的生活。

有时候,电话拿起来,又放下了。生怕一通电话打扰了正在工作的孩子。

父母并不苛求孩子的报答与感恩,但孩子又如何能忘却父母的种种付出呢?

春秋的时候,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意是,现在所谓的孝顺,只是能赡养父母而已。像犬马这些动物,它们也能养活它们的父母。人子不尊敬父母,那他和禽兽又有何区别呢?

论语中对父母尽孝最难的是什么(论语孝顺父母有3条原则)(2)

1 孝顺的第一条原则:赡养父母

虽然《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但赡养父母,就是寄送赡养费吗?

养,首先要关心父母。即使是养猫养狗,我们都会关注它们的健康状态,关心它们的情绪。对于父母,我们更应当关心他们的身体、心理以及生活,就好像小的时候,父母关心我们一样。

对父母有所了解,才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身心舒适。有时候,父母喜欢干活,帮忙打理家务能让自己安心、愉悦。倘若孩子不了解父母的想法,仅仅是出于担心父母劳累而不让他们帮忙家务,反而会影响父母的心情。

对父母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父母心理上的郁结,能针对性地化解误会。不然,心头不快,终日心事重重,父母的身体也会因此变差。

赡养父母,要养身,更要养心。

2 孝顺的第二条原则:尊敬父母

无私与宽容,让父母承受了我们无数的抱怨。

当我们尊敬陌生人,甚至把笑脸都朝向陌生人的时候,最亲密、最爱我们的人却遭受着伤害。因为他们知道,孩子生活和工作上不顺,有气得撒,别气坏了身子,也别抑郁坏了。

爱,容忍了任性,但任性不能得寸进尺。《礼记》说:“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大意是,用怨恨报答恩情的人,是无法被教育的小人。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父母爱我们,宽容我们,那我们也应当爱父母,尊敬父母。哪怕拿出对待陌生人万分之一的尊敬,也能让父母感到一丝慰藉。

尊敬父母,还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自由和人格。

父母,也是夫妻,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人际关系。

一味地讲究孝顺,整日供养着父母,有时也会让父母感到不适。正如我买菜时碰到的奶奶一样,她们愿意和同龄人一起分享八卦、分享心事,和她们一起游玩、一起跳舞。

生活,是一个个世界。在不同的世界里,自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释放不同的情绪,获得不同的心理状态。不要让“孝顺”把父母多样的生活变成单一的世界。

论语中对父母尽孝最难的是什么(论语孝顺父母有3条原则)(3)

3 孝顺的第三条原则:懂得劝谏父母

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大意是,事奉父母的时候,父母若有不对的地方,要及时劝谏。倘若父母不听从,自己也要保持尊敬的心态,不抵牾父母的意愿,心里头也不能怨恨父母。

随着年龄的推移,信息不对称、心理上的执着以及对自己和孩子身体的担忧,都会让父母作出不合理的行为。比如教育孙辈的理念不合,对家人的期望和要求有失偏颇等等。

更严重的,譬如相信某些养生节目,购买大量绿豆来排毒;譬如相信某些“孝顺”的陌生人,购买大量的保健品;譬如相信某些“活佛”“高僧”,供养他们获取开光的机会等等。

老人被骗的案例,数不胜数。骗子团伙更是针对老人最为薄弱的心理环节,策划了一系列的诈骗方案。如果孩子与父母能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渠道,父母愿意告诉孩子他们最近想要购买什么,那么孩子多半能及时发现诈骗问题,并且有效地劝谏父母。

骗子团伙看重的,一是某些父母与孩子缺乏交流,他们不会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

二是即使父母跟孩子说了他们要购买的产品,长期不良的交流环境不仅会让孩子的劝阻变得无效,而且还会激发父母的逆反和固执心理,更坚定地去购买那些产品;

三是正因为父母与孩子关系不佳,那些佯装能听得进父母唠叨的人员才能趁虚而入。

归根到底,劝谏父母的前提是我们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并且通过适当的表达来说服父母。

劝谏,不是命令。父母不是两三岁的小孩,他们有自己的经历,能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有时候,和颜悦色的讨论,要比义正辞严的斥责有效得多。

敢于劝谏,不当受气的小辈;懂得如何劝谏,也不让父母受气。

好的交流,能让人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