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现的一句“生活用微信,工作用脉脉”的一句广告词让一个上市已经近一年手机应用“脉脉”火了。在“工作版微信”的包装定位下,脉脉欲从腾讯那里分一杯羹。

据悉,脉脉最早的上线时间是在2013年10月,它主要特点是,招聘、人脉二度挖掘以及匿名吐槽,这给人的感觉很像是‘微信 秘密 LinkedIn’的结合体,这使得脉脉在近期的人气颇高。但是脉脉借助工作版微信的定位想要成功,从目前国情来看它很难。

脉脉查看自己的职业标签(脉脉打着工作旗号欲挖微信墙角)(1)

脉脉打着工作旗号欲挖微信墙角(图片来自baidu)

脉脉做了腾讯想做但没做的事

微信是腾讯在2011年上线的一款即时通讯应用,在短短三年时间里用户已经疯涨至6亿人,一举让腾讯牢牢握住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但此时微信的弊端也随之显现,其中微信并不适合工作社交场景就是重点之一。

因为相对于工作、职场上的开放关系,微信中的朋友圈却是私密性很强的个人内容,又如在非工作时间,微信又承担了电子邮件,RTX等工作软件的职能也让很多微信用户头疼不已。

对此,脉脉采用的这种‘微信 秘密 LinkedIn’的模式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的了微信的不足。首先,弥补了微信的缺失用户信息的不足。相比较微软用户信息仅限于头像、QQ号,邮箱等简单信息不同,脉脉上的信息包括真实姓名、电话、工作经历、学历等详细信息。可帮助用户挖掘工作上的人脉。

同时在脉脉上,用户还可以获得二度人脉开发,就是认识朋友的朋友。基本上改变了原有微信上一度人脉的局限性。

其次,脉脉可以用“花名”等匿名方式吐槽,但评论的人可以匿名评论,也可以用实名进行联系。匿名八卦从去年上线时已经引入,这和今年正流行的匿名社交趋势不谋而合,虽然在这里不能建立起社交关系,但是可以成为获取信息和发泄情绪的渠道,较为心中的朋友圈更加隐蔽。

可以说,脉脉现在做了微信所没有做的,就是对工作场景的弥补。这使得脉脉作为垂直类社交应用找到了厂商的办法。据悉,脉脉目前已经积累了400亿条人脉关系,2亿张个人名片,80万职场圈子,而用户主要是互联网行业用户为主。

受制于国情,脉脉增长空间有限

脉脉的发展其实和美国LinkedIn(中文名:领英)相类似,即美国人早已开启“工作用LinkedIn,生活用Facebook”模式,但在中国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因为俗语有说“朋友是在酒场上认识的,生意实在饭局上谈成的”。

在国内这种生活中与工作橡胶制的环境下,脉脉的推广受到很大限制。首先是,国内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维的。如两人因工作关系认识,很可能会延伸到生活等其他场景中,而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形成人脉的二度开发,即认识朋友的朋友,在此基础上用户的关系网还有可能会近一步发掘。

另外就是,目前脉脉用户群体多为互联网用户,缺点是难以满足用户的拓展需要。所以说,脉脉依然要靠微信、微博等大的社交平台为自己提供资源,因此无法获得独立。

最后,脉脉虽然做了微信所没有做的,并不代表微信没有想到。所以对于脉脉来讲今后的路并不好走,其一是同类型垂直应用崛起,脉脉被淹没;其二微信推出工作版本,或者是直接以收购的方式吞掉脉脉这类垂直应用。

总之,专注职场,开拓人脉这相对于国情来讲致使少部分人的需求,因为生活和工作本来局势交融在一起。另外满足少数人需求的,有可能是脉脉,也有可能是工作版的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