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对我们来说真的是非常难忘和特别的日子。而且我们很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经历真的跟党和国家、跟这场盛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4月9日下午,回想起表彰大会的场景,北京大学团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李晓丹如是说。

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包括北京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在内的148个集体获得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的称号。李晓丹作为代表参会并领回了属于每一个北大冬奥志愿者的奖牌。

数据显示,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北京大学共有630名志愿者、57名冬奥赛时实习生、15名开幕式演出人员、8家北大在京医院派出的902名医疗服务保障人员参与冬奥志愿服务,参与冬奥服务保障的北大师生达1600余人,居北京高校之首。此外,北大还有近200名辅导员、餐饮、保安等工作人员连续70多天在闭环驻地默默参与冬奥保障工作。

冬奥志愿者最终录取名单(北大冬奥志愿服务团队)(1)

北京大学的志愿者们在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前合影留念。北京大学供图

“雪花们”用奉献向世界贡献志愿服务的“中国方案”

“这次志愿经历是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我将永远记得这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式浪漫,也庆幸能够做一颗螺丝钉,在细微处为冬奥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当我看到‘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团队’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北大青年没有辜负党中央和国家的信任”“何其有幸亲临现场,一睹奥运健儿的风采,见证冬奥精神的诞生,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4月8日上午,北京大学50名志愿者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亲历了此次表彰。

自豪、快乐、兴奋……对于不少北大人而言,这些美好的感受在志愿者代表李晓丹接过“突出贡献集体”的奖牌时,达到了顶点。

从1月5日伴着小雪花,北京各大高校的冬奥志愿者正式开拔,到4月6日最后一批志愿者结束隔离;从雪花飘飘到春意盎然,北京大学的“冰新一代”完成了志愿者的使命,又回到了燕园。

冬奥志愿者最终录取名单(北大冬奥志愿服务团队)(2)

志愿者们结束隔离回到了春意盎然的燕园。北京大学供图

“有一个平时非常沉默寡言的志愿者,在朋友圈里写‘与有荣焉’,还有的志愿者说‘一份厚重的荣耀’。”李晓丹笑着说道,自己的朋友圈都被北大获得表彰的消息刷屏了,无论是否在现场,无论是否是志愿者,大家都在转发相关的消息。

在现场亲历这一切的李晓丹更是百感交集。“对我们来说,真的会感受到自己的经历跟党和国家、跟冬奥盛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在现场聆听讲话的时候,这些故事和场景一下子涌上了心头。”

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迎客松、折柳寄情、雪花主题歌……在表彰大会现场提到了四个开闭幕式上许多意蕴隽永的场面。

在李晓丹心里,意蕴隽永的场面还有很多,“无论是对于我来说,还是对于北大的志愿者来说,在最美的年华里跟伟大的祖国同行,是北大700多名志愿者的无上光荣。”

从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惊艳开场,到3月1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落下帷幕,北大志愿者们见证了这一全球盛事。

“说冬奥会举办的背景非常特别,这一点我们感同身受。”李晓丹表示,在全球新冠疫情阴霾没有消退的时候,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本身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体现,在这其中,志愿者们向世界传递了无限的温暖和善意,让很多人感受到中国的温度;另一方面,成功举办背后体现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文化优势。

“如果说2008年‘鸟巢一代’让志愿服务在国人心中深深扎根,那么我想这次的志愿者的行动、‘雪花们’的奉献,其实是为全球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冬奥志愿者最终录取名单(北大冬奥志愿服务团队)(3)

北京大学的志愿者们在清扫积雪。北京大学供图

自发拍摄短视频,00后志愿者的爱国热情超乎想象

3月初,100多名冬奥志愿者一起用手机拍了部纪录片的相关话题登上了网络热搜,志愿者们用手机记录下1月份从学校出发直到冬奥会闭幕的44天里的故事。

“这里面有一半是我们北大的志愿者。”说起这些志愿者,李晓丹很是自豪。经过这次志愿服务经历,李晓丹对这群志愿者尤其是00后有了新的认识,“虽然他们从小到大接触的事物很多元,但是他们心中一直涌动的是本真而淳朴的爱国热情。而且这群志愿者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

李晓丹告诉记者,志愿者的工作细碎繁杂,难得有休息的时间,但学校很多志愿者利用这难得的休息时间拍Vlog、拍短视频,留下了许多属于自己的冬奥印记。“我们学校赛事服务领域的同学们拍了一个《送别》,里面有很多感人的画面,比如下着大雪,气温可能低至零下十几度,他们还在外面值守,互相帮忙、互相体谅,没有一个志愿者迟到。不分院系、不分年龄、不分学校,就因为同样穿着志愿者的衣服,大家都收获了特别的友谊。”

志愿者们饱满的工作热情也让李晓丹印象深刻。

“志愿者们很爱表达。他们喜欢B站喜欢短视频平台,在这些平台分享作为一个志愿者所遇到的各种温暖的故事。所以我觉得他们还挺不一样。”在李晓丹看来,00后志愿者自发表达的欲望十分强烈,而且热情高涨。

长时间在气温较低的户外工作、要同时兼顾的学业压力、不能回家过年、长时间的隔离和不间断的核酸检测……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志愿者们克服了诸多困难。

“我觉得对于志愿者们而言,这也是一次成长。”李晓丹告诉记者,700余名志愿者都非常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任务,没有一个人掉队,“回头想想可能是有困难,但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困难,而是很多故事,很多美好的回忆。”

在朋友圈倒数自己在场馆服务的日子、祈祷场馆里的比赛中国队能摘金夺银、获得金牌后在场馆里奔走相告……李晓丹细数着志愿者们的小故事,“00后志愿者真的是不怕苦不怕累,让人很放心。”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志愿者们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冬奥志愿者最终录取名单(北大冬奥志愿服务团队)(4)

北京大学的志愿者们在整理物资。北京大学供图

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贡献青春力量

国家游泳中心、兴奋剂检测中心、国家体育馆、北京奥运村……700余名北大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各大奥运场馆,蓝白色的身影无处不在。

“我们经常说,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我觉得,别人体会不到你的工作、但整个事情又进行得很顺利,这其实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在李晓丹看来,默默无闻这四个字就是对志愿者最好的褒奖,“我们有很多同学都是在一些默默无闻的岗位坚守。比如负责兴奋剂检测的志愿者团队,他们真的是日夜坚守、轮转,守护冰雪的洁白。大家分散在不同的场馆、不同的岗位上,但是有着共同的目标。”

“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用五个词概括了北京冬奥精神。

在听到这一阐释时,李晓丹感同身受。“伟大的时代和强大祖国的支撑,赋予了青年人很多的机遇,所以大家也有更强的信心去发扬北京冬奥精神,然后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冬奥会已经结束了,但北京大学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深入地传播冬奥的精神遗产、精神财富。记者了解到,在整体的冬奥志愿服务保障工作中,北京大学用心用情做好保障工作,力求当好“志愿者的志愿者”,让志愿服务成为思政教育最鲜活、最厚重的载体,让志愿者们心无旁骛、轻松上阵。

表彰大会结束后,李晓丹翻看了自己手机里的照片。其中一张是2019年12月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启动仪式时,自己作为大学生志愿者代表参与启动时留下的。

“从那天开始算到现在是800多天的时间,我能够见证志愿者招募、培训到上岗等过程,真是十分荣幸。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李晓丹说,一开始只是觉得躬逢盛事,参与其中才理解取得“圆满举办”这一成绩,有多来之不易。

“我相信很多志愿者都有这样认知的变化,也都有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会持续很久。”李晓丹特意提到了一个网友留言,“我们推送了一篇北大志愿者的文章,下面有人留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鸟巢一代发来贺电。’这样的联动、这样的传承让人很感慨。”

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校对 张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