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最新消息(知青岁月难忘那次包饺子)(1)

网络图片,图文无关

难忘那次包饺子

郑树森

当年,我和其他10名刚刚跨出中学校门的男女青年一起,怀着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奉献青春的雄心壮志,集体来到唐山地区北部山区一个村子插队落户。

然而,现实生活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般浪漫和美好,曾经燃烧的激情在经历过一次次风雨的侵袭之后渐渐地熄灭了。几年过去,我们这个下乡青年的集体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1名男女青年,有的病退进城,有的娶妻生子,有的远嫁他乡,剩下的包括我在内的3名男知青也是分家散伙,另起锅灶。昔日热热闹闹、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一排知青宿舍,也被分割成一间冷冷清清、狭窄孤单的知青小屋。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这以后的路该怎么走?面对着家徒四壁、空空荡荡的知青小屋,我真是一筹莫展,愁肠百结,思想、情绪就像寒流过后的温度计,一点儿一点儿地沉落着……

忽然有一天,一位不速之客敲开了我的门……

由于是冬季农闲时节,那一天我没出工,待在屋里百无聊赖,正准备找火抽烟,忽然从门外传来一声清脆而甜润的声音:“有人在家吗?”我打开门,一位扎着齐耳短辫、面庞长得很善相的姑娘大大方方地站在我面前,只见她手里拎着一个绿帆布提包。她说她是山北靠山庄大队的,也是下乡知青,和我是同乡,听别人说我最近要回唐山老家,想托我给家里捎点东西。靠山庄与我们村隔着一道山,两地虽然直距不远,但山道崎岖难行,因此彼此之间的信息并不灵通。前两年,我也只是听说这村来了几名男女知青,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不久前,我去县城办事,倒是和这个村熟悉的一位还乡青年谈过我回家的事,莫非是他……想到这儿,我礼貌地把她让进屋里,坐定后,我们攀谈起来。

“你哪年下乡的?”我问她。“68年。”她答道,“你呢?”她又反问我。“65年,比你们早3年,是自愿来的。不像你们,一刀齐。”说到这里,我沉默片刻,又换了个话题问她:“你们来了多少人?”“12个。”“我们当初也是十多个,不过现在只剩下我们3个男的,差不多都走光了。”说到这时,我多少有点伤感,接着问她:“你们还剩几个?”“包括我在内还剩5个。”她平静地回答。“比我们多……”我略微迟疑,接着问:“你们去年分值合多少?”“两毛多,分红分了一百多块呢!你呢?”语气里带着满足感。“两毛五,年终倒找生产队二十多块……”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由于是老乡,又同是下乡知青,我们谈得很投机。不知不觉,已近中午,她起身告辞,我诚恳相留:“中午在这吃吧,吃完午饭再走。”她毫不见外地答应了,只不过叮嘱我不要“费饭”,做一点省事的就可以。“那咱们就包饺子。”见她实实在在,我也不虚虚飘飘。

话虽然说出了口,可心里却犯了难。在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家平常很难吃上一顿饺子,除非过年过节。面对当时的我来说更是谈何容易?粮食口袋里的面已经所剩不多,但包一顿饺子还够用,可油瓶里的油却是一干二净;剁饺子馅的白菜可以到菜窖里去取,可烧灶的干柴却早已用光。近些天,我烧的都是秋后收割到家的青玉米秸秆,不烧则已,一烧一屋烟……想到这,我后悔刚才对自己说话的不假思索。

在当时,她好像并没有在意我的窘态,当我从菜窖取菜回来的时候,她正围着锅台边刷锅呢。可是,灶台上摆放着空空的坛坛罐罐,怎能躲过她的眼睛?她终于发现了我的一无所有,只听她轻声叹了一口气,便转过脸来,抛给我一个疑惑的眼神。那疑惑的眼神似乎在问:“你这日子是怎么过的?怎么过成了这样?”那疑惑的眼神也使我男子汉的自尊顿时减下三分,脸便觉得腾腾的热了。同是下乡知青,我怎么过得这般狼狈?况且人家还是个女的,自己还是个大老爷们。顾影自怜,我想到了以前我所过的那些日子……

就在我脑海里不断闪现往日生活的时候,她已经把一个瓶子递到我的手边:“给!”她说:“今年自己园子产了些芝麻,换了几斤香油,这瓶给你。”说着,就往我手里送。我连声说不要,可她却说:“不要推辞了,再推辞就是见外了。我们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懂吗?”纯朴实在的一句话,拉近了我们之间的感情距离。我从她手中接过油瓶,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

就这样,菜有了,面有了,油也有了,一张面板摆放在我们中间,我们边说边包起了饺子……尽管后来一锅饺子煮成了一盆片汤,但我们还是吃得津津有味。是她,给我带来了快乐,给小屋带来了生机。她的开朗和乐观感染了我,使一向不苟言笑的我话多了起来,心境渐渐开阔起来。

午后,她起身告辞,我送她到村子的十字路口。在她向我挥手告别的一瞬间,我竟对她产生了深深的依恋。遗憾的是,打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我们在一起包饺子的往事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中,成为一段难以忘却的回忆。

(2008.5.12.)

【附记】我于2001年5月至2012年9月,在唐山广播电视社采编部担任编辑记者。在此期间,我最难忘和最满意的,就是针对老年作者和读者的特定群体,策划了几次征文活动。特别是2008年组织的“难忘知青岁月”征文,不仅得到了唐山知青朋友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商家的主动赞助,同时也引起市政协正在编撰《唐山知青》编委们的关注并选用了部分稿件。当年,我曾萌生过将这些征文编辑成书的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计划胎死腹中。如今,我已经离开报社快10年了,手里握着这些征文稿件如同藏着一批财富,觉得还应该利用现在迅猛发展的网络优势,让它二度开发利用,特将这些文章陆续发到《今日头条》,与更多的朋友分享。同时声明,未经编发者和原作者同意摘做他用的,视为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