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子”也叫“势子”。它是在下棋时,先在四角的对角上各摆两枚棋子。以确定黑白双方各占两个角。但是,不是放在“三三”,而是放在“四四”。
有关座子制,它起源于何时很难考证,但东汉时期(25——220)肯定是盛行了,这是现在有证可考的。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行棋次序是白先黑后。和现在正好相反。这些是通过文字的记载,得以使我们今人而了解的。最有名的是《忘忧清乐集》,在上边清楚地记录着黑白双方在棋局四角的对角上各摆两枚棋子,行棋次序是白先黑后。
古代这种座子制度和白先黑后的规则一直沿袭到清末,前后实行了近一千八、九百年。后因受日本围棋的影响,才取消了座子,并改为黑先白后的行棋次序。
我们现在围棋标准和等级分为九段,一段最低,九段最高,依次排定。
可是,在古代我们的先人他们是怎么评定标准,排出等级的呢?可能是受我国从三国时就推行的“九品官人法”的影响,三国时代所著的《艺经》中将围棋分为九品:
1守拙,2若愚,3斗力,4小巧,5用智,6通幽,7具体,8坐照,9入神。
之前在我国的台湾省,还实行着“九品围棋”制。
我们现在实行的“九段”制,是从日本那里普及起来的,我国在1962年第一次评定了段位,当时的最高段位是五段,共四人:刘棣怀,过惕生,陈祖德,吴凇笙。20年后,1982年我国正式实行围棋段位制,被授予九段的棋手有三人:陈祖德,吴淞笙,聂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