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答案:平桥概况——伙伴游玩——无船出行——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
- 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答案:如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受。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那种特殊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 三、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此地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过的,在后来的人生旅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另一方面,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时间已经久远,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是一种情感。时间越久,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说“好戏”还有一个原因,是《社戏》开头讲述“我”在大都市看戏,感觉非常不好,于是怀念早年在外婆家的“社戏”。乡村社戏或许俗些,但是“我”感觉很好。
- 四、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答案:“我”非常想去看社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戏表演的情景,以及看戏人喝豆浆的情景,表现一个孩子的悲伤、失落的情绪。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答案:“我”既然可以出门看社戏了,心情变得好了。“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易于突变,“轻松”“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而沮丧的心情完全不同。“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是夸张手法,非常形象地表明了“我”的心情无限之好。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答案:这是一个儿童严重的景物描写,非常富有诗意。“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是儿童特有的想象;“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急于到赵庄看社戏,这也是儿童心理的表现。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答案:儿童对看社戏很有兴趣,但在夜间容易犯困,所以台上戏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这里真切地描写出儿童看戏的精神状态,富有情趣。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答案: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 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答案:《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我”成年后两次看戏的挫败经历,使“我”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所看的“社戏”。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当时的难忘经历如在眼前。如此对比写来,眼前的戏不适合看,过去的戏永生难忘,一褒一贬尽在其中。以眼前的戏为写作的由头,反衬早年“社戏”的好看;其实未必真好看,主要是当时的民风民俗让“我”神往,“我”在心里的一角永远保持着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对乡村文化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