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呼应着老年人的需求。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将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数字化生活浪潮来袭,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成为今年两会上热议的话题。3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说,今年政协委员们将深入研究探讨老龄化和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问题,也希望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帮助老年人进入“智能圈”,“智能化时代,一个也不能少”。

“现在我们寸步难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其中,60岁以上的网民群体仅占10.3%。这意味着很多老年人还没有“触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律师刘红宇一直在关注如何帮助老人更好适应数字化生活的问题。

此前,刘红宇在调研时,曾有老人向她反映,在医院询问如何挂号时,工作人员一努嘴,示意其到自助服务机上,因为视力不太好,也不太会操作,老人在机器面前“鼓捣”了很久,看着前面还剩下7个号,急得满头大汗,“我很无助,也没有人能帮我,等我捣腾进去了,一个号都没有了。”

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1)

在北京朝阳的一家医院,志愿者正在教老人使用医院的一体化自助终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摄

这样的事情并非孤例。在相关媒体的报道中,甚至出现了个别极端的案例。例如,老人因没有智能手机,无法提供健康宝,被赶下了公交车。刘红宇说,数字化的初衷为了让生活更方便,却给一些老年人添了“堵”。

“所谓的‘鸿沟’考验的是一个社会的温度。”刘宏宇表示,在政务大厅和其他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需要设立相关岗位,及时为老人提供帮助。“不要让他们满头大汗,也不要让他们感到尴尬,我觉得鸿沟就变得窄了。”

不动声色的帮助让老人活得有尊严

刘红宇表示,缩小“数字鸿沟”需要政府、企业行以及社会力量都行动起来。

解决老年人数字化生活难题,政府一直在行动。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医疗机构以及相关企业要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等,方便老年人生活。

同时,各地也在不断发力。例如今年,北京将开展包括整治拒收现金在内的52项措施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明年,北京还将开展37措施强化帮扶,尽力确保一个老年人都不被落下。

作为“银发族”的一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在为老年人发声。他建议,采用传统通道和智能通道双通道的模式,例如,“所有的出行方式一旦涉及应用手机,都应该设两个通道,一个通道可以自愿使用手机,一个通道可用传统的办法。”

老年人自身加强学习的同时,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也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形成一个全社会帮忙的氛围。郑秉文说,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例如针对老年人熟悉的电视媒介,播放寓教于乐的学习内容;社区可以开展专门的培训活动,老年大学开展智能设备学习班。另外,因为老年人学习能力较差,记忆力较弱,家中年轻人的“反哺”也很重要。

“人人应该都是志愿者。”刘红宇认为,对老年人的帮助应该是不动声色的。“在助老问题上,最重要的还是怎么样维护老人的尊严。”

事实上,各地也已悄然了发生很大变化。刘红宇看到,许多公园设置了人工通道或者老年人专用通道;一些网约车平台设置了“一键打车”服务;很多医院的人工服务窗口又回来了。刘红宇说,“这就是国家的温度。”

帮扶方式需要差异化

“数字鸿沟”的问题也许可以用更新的技术来破解。郑秉文建议,引导企业生产更多适老化的智能产品,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其需要承担的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建议,全面普及以语音为核心,结合眼神、手势等多模交互的人工智能助手,将其搭载到老年人常用的设备中,让老年群体能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拓展和深化智慧养老服务,用科技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简单、更幸福。”

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适老化智能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跟不上老年人的需求。此前,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智能技术适老标准的总体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群策群力,共同建立专项标准体系。

智能设备往往会收集一些个人数据,这也引发了公众对个人隐私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对于智能设备不太熟悉的老年人,该如何保护他们的隐私?

“未来,我觉得立法要跟进。”刘红宇表示,智能化设备收集到的数据怎么用?用的边界在哪?如何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进行保护?“这些都对我们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要求。”

此外,不同的老年人面临的“鸿沟”也不一样。有的人可以灵活运用智能设备,有的人只会使用健康宝,还有人缺乏自理能力。

其中,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对人工服务的需求尤其迫切。此前,有媒体报道,94岁老人为了激活社保卡,在银行柜机前被家人抱起,双手撑在柜机上,才完成人脸识别。

郑秉文表示,不同的年龄人面临“鸿沟”是不一样的,60岁的老人和90岁的老人对智能设备的需求差异较大,需要进行分层管理。“提供的帮扶需要差异化。”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