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止水的时候,吟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虽在红尘樊笼,但那时那刻的淡然闲适,已经留下了永久的心灵痕迹。谁不向往洒脱的生活,谁不流连宁静如世外的地方,这两句诗就是给这种向往最好的描绘。只是简单的一云一水,已将世外的清宁安乐包罗起来,不见尘埃。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1)

这首名作是王维晚年所作,当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之后。758年,唐军相继收复了落入叛军之手的长安和洛阳,王维因曾被安禄山授予伪职而入狱。因为他曾写过思念故国之作,加之其弟是平叛功臣,当时又愿意革职以换王维无罪。经过周旋,王维最终死里逃生,被朝廷释放,只是降为太子中允。

自此以后,王维再也无心官场,他选择在山水秋露间半官半隐。在那终南山下的辋川别墅里,有他想过的生活,有他想参的禅机。

赏析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2)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年时我已深好佛学,晚年时移家到了这南山脚下。在王维的生命里,佛学和隐居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构成了他亦官亦隐的思想精神。在诗的开篇,他便点明了这一点,两句诗将他的禅宗思想,和俗尘间的超脱生活统一到了一起。

在南山脚下隐居的日子里,他有无尽的悠闲,所以他说:“当我有兴致的时候常常独自游于山中,那种美好放空的感觉只有自己知道。”王维在山中隐居的时候,并非不交朋友独来独往,这里的“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恰好将身处世外那潇洒超脱的心境表达了出来。不必非要邀约三五好友,自己信步山中,随意来去,本就是一种只有自己方能体会到的意趣。

赏析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3)

在极度闲适超脱的精神心境下,王维写出了这千古绝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信步走到那水的尽头,坐下来看天上的云朵飘动。水的尽头意为山水溪流的尽处,诗人沿着溪水漫步,心随水转,待走到水的尽处,就坐下来,望看云卷云舒。

这两句的诗意极简,人与山中的水、天上的云相随相望,但是在极简的意境中,传神地将人内心豁达淡然的情感传递了出来。即便在繁琐的俗尘里,人们读到这两句时,会深深感受到那种人与自然互相包容,而人远离凡尘、淡看一切世间风云的境界。即便今人在灯红酒绿的嘈杂世界,在想起这两句诗的时候,也会生出几分遥念。

赏析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4)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偶然在林间遇到了老翁,尽情谈笑间已忘记了归期。诗人将那份洒脱禅意,在最后一句回归到了人这一边,人之所以有那么多杂念繁务,根本原因是因为在人的世界生存跋涉。而在王维隐居之地,即便与人相交,也不再被那些俗物纷扰,他们尽情谈笑,无关功利,就算忘记了时间,也不必惊慌不必匆忙。

一首《终南别业》,王维将那份超然物外写到了极致。王维的诗并不好赏析,尤其是这样一首处处渗透着禅机思想的名作。我总以为总是无法做到解析得那样透彻,但又无法刻意地过度解读,所以也只能是如蜻蜓点水而过,做了片刻停留,这是我解读这首诗的感觉。无需刻意,莫要用力,这也就是王维在诗中物我合一的境界啊。

赏析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5)

那一年,王维在终南山下,坐在一条溪流的尽头。当他抬起头,有大片大片的云飘过,他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