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细微不起眼的熟悉之物,越有可能是创新创业的机源,只不过可能要真有技术和换个话术。
这不,前不久媒体报道了渌口的一个小伙子,把蒿子粑粑这个当季小吃做出了名气,还通过视频带货卖到全国,复购率竟有3成之多。
虽然还是个小生意,但这个事本身却有着大智慧。
每年三四月间,在湖南的不少家庭都会张罗着采蒿子、作粑粑,饭店里、商超中也少不了熟透的、冷藏的各种蒿子粑粑供应。
但貌似很少有人真的瞧得起这么个小点心,过了季也就冷清了,餐馆连菜单都懒得上了。
无他,时令点心,就算现在四季都能有吃,把吃蒿子粑粑做风俗的湖南人往往也不过是当季应景罢了。
怎么破?
在技术上做了许多试错而打开了些市场的这位渌口小伙,想到了一个突破口:打入全国各地的湘菜馆。
同样是很熟悉的事物,在全国各地都有,但就可能成为一个传播点,让蒿子粑粑有可能真正走出湖南。
可进了馆子和被吃货反复打卡,依然有距离。
怎么做?
此处或许需要换个品牌传播的角度:被动传播。
大多时候,我们偏好的传播是主动语态的:湖南人春季吃蒿子粑粑;蒿子粑粑是湖南的一张特色点心;人在他乡,我又吃到了熟悉的家乡味道。
主角都是“我”,与旁人无关,就算外地人知道有这么一道地方小吃,也未必当回事。
类似的名优土特走不出家乡,在全国比比皆是。
当年湘菜馆,如果按照主动语态做品牌,一定会选择去强调“湘”这个地域名词和“辣”这个口味名词,那就是湖南人不怕辣、辣不怕。
其结果极可能变成:吃货或许就望辣却步,让湘菜变成勇敢者的游戏。
但真正在全国扎下根的那些湘菜馆,往往强调的是全国吃货们都逐步接受的“重口味”概念,结果一种传播的被动语态就出现了:我被湘菜辣哭了、我竟然这么能吃辣、原来湘菜被我误解了许多年……
于是,主客易位、水到渠成,一道地方菜不再是你们的,而变成了我们。
一个时令点心,是不是也可以如此去品牌传播呢?
最后也就真的应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可能要如此,还要在熟悉事物上找到创新创业机缘的人们,主动地去传播一些被动语态,才好吃好看和好玩吧。
作者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游戏产业分析师
本文刊载于2022年4月7日《株洲日报·天台时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