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B站看了个视频,名字叫

《上班如上坟,摸鱼成风潮:拿什么来弥补我们的生命损耗?》

Up主是牛津大学的哲学博士,我一边拖地一边听,听着听着就不拖地了,开始做笔记。

视频内容分为5个部分:

工作的无意义感

工作的掌控感是如何消失的

现代人的“时间失控”

“摸鱼”能找回主动性吗?

改善“微观管理”

做完笔记我就开始天马行空地思考了,如果长大后的工作注定是上班如上坟,那我们今时今日让娃努力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上小学—上初中—考高中—考大学—找工作,一路辛辛苦苦升级打怪,最后的结局竟然是开始上坟?

和孩子聊天的24个话题 聊一个大胆的话题(1)

当然,通过这位哲学博士的另一个视频,我知道了为什么中国的马爸爸和美国的马同志都认为996是福报,他们是老板,创造的是个人价值。

打工人不一样,你努力,我努力,老板明天开宾利。

两者努力的性质完全不同。

这大概也就是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去自己创业当老板的原因之一吧!

昨天从冲爸那里听来个故事,深圳某小学招聘来的北大实习生们,月薪3800起,已经开始纷纷辞职了。

这个,晚上支棱个奶茶摊儿,一边聊人生一边卖奶茶至少比拿这苦逼的3800自由吧!

但不管将来是做天选打工人,还是有本事自己摆摊做小老板,现在的努力学习还是必要的。

接下来,我就套用人家哲学博士的逻辑来聊聊学习这件事。

学习的无意义感

我曾经心血来潮问了儿子一个问题:

哥哥,你喜欢学习吗?

答案让我很满意:我当然喜欢啊!

不错,对得起从小到大我花了大几万买的一大堆书!

再来一个作死的问题:你喜欢上学吗?

答案在情理之中又不尽如人意:额~~~这个~~~一般吧!

是个体贴的好少年了,没一下子把你妈吓死。

其实我从小到大也勉勉强强算个成绩不错的学生,但你问我:喜欢上学吗?

我会毫不犹豫给你一个“你有病吧”的眼神。

和孩子聊天的24个话题 聊一个大胆的话题(2)

小学我不记得,我们大湖北人,初中高中就开始没日没夜了好吗!

我为什么中学整整6年都是超级短头发?是因为我不爱美吗?

早上5点,我已经顶着鸡窝头奔走在去学校的路上了,早上7点,一包小苏打饼干就是我的早餐,一天到晚坐下来,晚上9点才能回家,然后学习到11、2点。

虽然大学时候我对微积分一窍不通,但并不阻碍我100分的卷子拿了90多的高分。

同时,90多的分数也拉不回我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痛恨。

我为什么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这句话的人是我偶像没错,但十几岁的我肯定没那觉悟;

为光耀门楣?为出人头地?

差不多吧,毕竟爹妈一直跟我安利读书才能有出息,而且身边那些早早辍学的不出意外都成了Tony。

为了逃避这种生活我也得继续学下去啊!

这跟因为就业市场不好而选择继续考研逃避现实,一毛一样。

问题来了,今天的我,会为了自己儿子说将来要做科学家而心生自豪,他希望自己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啊!

那当年的我,为什么就没有找到学习的价值呢?

我为谁学习?

学生对学习感觉没有价值,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不是为自己学习。

举个例子。

上周二,冲哥在耗费250元(学费 车费 晚餐费)前后总计耗时2小时的羽毛球课上摸鱼,被我狠批了一顿。

回到家我问他,把羽毛球课停了,改上私教,好吧?

他支支吾吾不肯正面回答。

我问他:你喜欢上这种自由散漫的羽毛球课吗?

他说还行,挺喜欢的。

为了让他明白自己的内心,我问了他一个经济问题:

妈妈知道你喜欢上科学课,如果我告诉你,接下来我不付钱给你续课了,你要自己拿压岁钱买,你愿意吗?

小伙子问我:多少钱呀?不超过我的压岁钱总额就行。

哦哟,还挺大方的。

我又问他:那羽毛球课上完了,我不再掏钱,你愿意自己花钱上吗?

瞬间那个小脑袋就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和孩子聊天的24个话题 聊一个大胆的话题(3)

看看,这就是区别。

科学课一节课2小时,我都觉得屁股疼,人家精神亢奋地很,课后作业一丝不苟地认真完成,这是为自己学习;

羽毛球课就不一样了,我不盯着,绝不会在家碰一下球拍。

羽毛球是为爹妈学的,因为我跟他爸都认为:

阅读和运动是应该培养的终生习惯!

阅读我带出来了,运动我不行,他爸爸没时间,冲哥因为自身运动条件太一般,对哪个运动都提不起兴趣,那就只能用钱砸!

羽毛球是我们仨认认真真多次讨论得出的结果,前前后后真金白银花了不少,换来一个拨浪鼓脑袋,唉~

禁锢的教育

日本经济腾飞的那段历史中,有个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的故事:丰田模式。

一个员工感觉到任何不对劲,就可以按下流水线上的暂停键,弄清楚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一开始生产线常常停顿,但是没过多久,质量问题越来越少,生产线停顿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由于一线员工的自主性得到了保障,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理智和心智,工作质量自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回到我们当下的教育。

学校里,每天的课程讲解的是具体的知识点。

孩子们并不能确切地了解到自己今天学会的每一个单词,每一个计算方法和必备古诗除了能够解决作业之外还能解决什么。

而学习的过程是被条条框框严格控制的。

儿子上小学,让我第一次了解了什么叫棍棒体英文。

和孩子聊天的24个话题 聊一个大胆的话题(4)

好看是好看,但全校千篇一律要求练这个字体的时候,我确实没看到灵魂。

上课是要端坐,抬头、挺胸,时刻都是斗志昂扬的模样。

大家都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如果我坚称这模样意味着孩子内心斗志昂扬热爱学习,你信吗?

我记得小时候上公开课,老师特地给成绩好的孩子把要回答的问题都说一下,确保他们能够积极举手字正腔圆地回答问题。

就很假,不是吗?

现在孩子的课间,很多事情是不被允许的。

出于安全考虑,不能跑,三年级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里下了课哗啦啦去操场撒欢,那就是个美丽的泡沫,一碰就破。

孩子的“时间失控”

前面提到我们苦B的中学时代,早5晚12的日子,996在我们面前就是个战五渣。

电视里高考结束了,学生们把书和卷子全撕了扔满天,我印象中没有这样的画面,至少我没有撕书。

为什么这么没日没夜的生活,当时的我们却没有抑郁,同学当中跳楼轻生的人也微乎其微呢?

根本原因,伟大的马克思同志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八章工作日中给出了答案:

“人在一个24小时的自然日内只能支出一定量的生命力。

正像一匹马天天干活,每天也只能干8个小时。”

我的中学时代每一个节假日只要做完了作业,我就在睡觉,我妈从来不责怪我,她心疼我学太累了。

我的同桌,她做完作业和她妈妈一起追古早韩剧。

至于男同学们,大概率就是撒欢踢球看碟之类的。

而现在哪怕是幼儿园的孩子,在幼儿园循规蹈矩地呆了8、9个小时后,回到家他干嘛?

学英语、上思维课、学珠心算、学打篮球、学钢琴…

他还小,你问他,他可能都会告诉你我学得挺嗨皮。

你以为孩子很好学,其实是因为还没到考级。

等他进了小学,还有几个家长敢问孩子:这个课你自己掏钱还愿意上吗?

教育的大环境,不是我这种人微言轻的小透明可以妄议的,我还是很积极正面地支持我自家儿子做个好学生!

但回到家,我真的就要考虑下: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的孩子不透支他的生命力?

改善“微观管理”

我家那位常常被我嘲讽“日理万机”的娃他爹,没到9点半基本不见他人影,这是一个合格深圳人的基本作息时间。

他回到家干嘛?

刷短视频,躲在书房玩游戏。

和孩子聊天的24个话题 聊一个大胆的话题(5)

我能责怪他吗?

不太能。

当工作强度极大时,人就需要可供自己调节和休息的时间,如果生命力耗尽了,那自然就没有心情去追求高大上的长期快乐了。

人家开车路上是会听课学习的,内啡肽在那个时候分泌。

回到家,就追求短暂的快乐和刺激了,多巴胺用来续命。

那孩子呢?

他也兢兢业业一周五天在学校朝8晚5呆了9个小时,回到家他是不是也处于精神饥饿的状态?

人在极度饥饿的只能大量摄取碳水,让血糖飙一下好回血。

当孩子对着我们崩溃到大哭说学习压力太大的时候,我们只能给他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他再忍个10年吗?

我们其实可以在给他一个体贴的拥抱,给他提供写作业上的帮助之外,把自主权多还一些给他:

所以,孩子是不是可以玩半个小时再开始写作业,而不是听你的趁热打铁赶紧做完?

他是不是可以自由决定先完成哪一科,而不是听你的必须先把难的放前面写?

他可不可以有独立的空间专注地思考,而不是随时被拍一下背让坐直,敲一下手让握笔正确,再扶一下额头让头抬高?

你可不可以只要保证在9点前洗澡就行,而不是听你的必须立刻马上就去?

他的休息日可不可以多一些他喜欢的可能没太多教育意义的活动,少一些你安排的有意义的兴趣班?

说一个我自家发生过有趣的小故事。

很多年前,我爸会计算出最佳路线让我弟弟照着走,过程中还会打电话问到哪儿了。

其实我弟常常不按照最佳路线,他有自己的想法。

但结果就是两人会闹不愉快。

我爸当然是好心,他的最佳路线是正确的,确实时间最省。

但开车的是个人,他或许想看一看不同的风景,或许就是想用这样的小叛逆获得一点点自主性。

最后,还是马克思同志的话送给大家:

“你无限制地延长工作日,就能在一天内使用掉我三天还恢复不过来的劳动力。”

记住:作业是死物,真正有生命力的是我们的孩子!

蒙特梭利教育每一天

一个不会背名人名言

只鼓励适当鸡娃

偶尔自己家也鸡飞狗跳的

育儿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