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个群体,中国历史上的宦官数不胜数,说到宦官,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很早就已经有太监了,毕竟在电视剧中,古装剧一般都是很多太监的,而且关于太监的说法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从战国时代到清朝末年都有宦官的存在。最早的宦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他们在每个朝代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是宫里的奴才,都是经过净身了的男人,专门用来服侍皇帝,妃嫔的,俗称宦官。关于太监的起源,中国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据专家考证,甲 骨文中已有相关的记载,不过后人都觉得太监制度始于先秦时期。现在我们就盘点一下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十位宦官,和他们最后的结局怎样了?我们就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吧。

1、 第一人‬,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太监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所为及最后结局)(1)

太监竖刁

1、竖刁(也作刀)、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做齐桓公的侍人(古代宫内供使用‬的小臣。 东汉后专指宦官、内监)。此人身无长技,但他聪明机灵,脑瓜来的快,善于揣摸人的 心理,极尽阿谀迎之事,为了能接近齐‬桓公,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他‬为了‬讨好‬齐桓公‬,就‬挥刀‬自宫‬去的了‬那个‬惹祸的‬的‬东西‬,试想,在医术不高明的古代,这需要下多大的狠心哪!有志者事竟成。他进宫做了桓公的生活秘书, 整天围着桓公屁股后转,把桓公侍候得服服贴贴、舒舒服服,对他言听计从。其实‬,西周作为一个部落时,就已经开始有受过宫刑的人伺候贵族的事,应该是无名无姓。第一个有名姓留传下来的宦官不是赵高,也不是嫪毐,而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的竖刁!是有史记载最早的宦官。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齐桓公晚年宠信他心中的“忠臣”竖刁和易牙,这让管仲十分担忧。管仲临终劝谏齐桓公说:“人情莫过爱其身者,竖刁不爱其身,岂能爱君乎?”又说:“人之情莫不受其子,今其子以为膳於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出自《韩非子·十过篇》)

管仲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说:竖刁自宫取悦齐桓公,一个连自己身体都不爱惜的人,又怎么会忠君爱国呢?易牙烹子献糜取悦齐桓公,一个连自己亲骨肉都不爱惜的人,又怎么会忠君爱国呢?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太监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所为及最后结局)(2)

齐桓公

但是,齐桓公仍没有醒悟,管仲死后,他继续宠信重用竖刁和易牙。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齐桓公重病,此时,图谋不轨的竖刁和易牙当时已经控制了内廷,他们故意不给齐桓公饭菜吃,一代霸主齐桓公竟然就这样被活活饿死,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把他推向万丈深渊的正是他以为的“忠臣”。而竖刀后来也被齐桓公的甲兵所杀。对于君王来说,有时候假忠臣比真奸佞更可怕。正如管仲所言,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连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骨肉都可以舍弃的人,更不可能对其他人真正忠心。只可惜,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越是身居高位的人,越是看不透这一点。以史为鉴,我们后人在结交朋友时也该吸取教训,对于那些没有底线的“好人”,一定要敬而远之。

2、嫪毐

嫪毐是个假太监,秦王年纪很小,太后经常与吕不韦私通。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太监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所为及最后结局)(3)

嫪毐和赵姬

秦始皇逐渐长大了,但太后仍然淫乱不止,还是经常纠缠吕不韦。吕不韦怕事情被发觉,祸及自身,就私下找来性功能强大的嫪毐,想办法诱惑太后。太后果然想要嫪毐。吕不韦就进献嫪毐假装让人以能受到宫刑的罪名告发嫪毐,吕不韦告诉太后:“让嫪毐假装受了宫刑,就可以在宫中供职了。”

太后就暗中送了很多东西给主持宫刑的官吏,假装来治嫪毐的罪,拔去胡须变成了宦人的模样,于是得以侍奉太后。太后和嫪毐私通,非常喜爱他。有了身孕太后担心别人知道就假装卜卦说要回避一段时间,于是就搬到雍宫。嫪毐的权利也越来越大,也有了众多门客,并且伺机继承或抢夺王位。

秦始皇九年,有人告发嫪毐根本不是宦人,常与太后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藏了起来。并且嫪毐和太后密谋“等大王死了就认他们的儿子继位。”因此秦王下令让官吏查办,全部都得知了事情的真相。这件事牵连到相国吕不韦。九月,诛杀了嫪毐的三族,杀死了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把太后迁移到雍宫。

3、赵高

赵高(?-前207),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他可以呼风唤雨,指鹿为马。。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 另立子婴。即使是一个没有野心之人,当自己的生命即将受到威胁时,也一定会先保全自己性命,何况子婴并不傻。胡亥一死,他便知道,赵高推举自己上位,只不过是将自己视为一个傀儡。赵高早晚会将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之上,他明白自己绝不能走胡亥的老路:无所作为,仍由赵高呼风唤雨。想要活命,必须先下手为强。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太监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所为及最后结局)(4)

这个就是指鹿为马的赵高

子婴登基不久,赵高便拿祖先来压他,让子婴去宗庙参拜祖先。但真正的意图则是想将子婴在宗庙里杀害,然后联合楚国灭尽秦朝宗族,在关中称王,与其他政权并存。

显然子婴早就看透了赵高的小心思,便以生病为借口,不去宗庙。赵高似乎对于王位已经迫不及待,既然子婴不去宗庙,则自己上门去“探望”子婴。

子婴的宫殿,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暗藏杀机,只为等待赵高的来临。在赵高踏入宫殿,询问子婴为何不去宗庙的话还未说完,便被埋伏在身后的韩谈一刀毙命。一世奸雄就这么可耻的死了。

随后,子婴迅速派兵突袭赵高同党,并快速将其铲除,灭了赵高三族,使得朝廷大权重归秦皇族手中。

4、司马迁

司马迁凭借《史记》在中国历史上名垂千古,千秋一世。但凡做学问的人,都离不开一部古籍作为参考,就是《史记》。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恰如其分的。

  司马迁成为宦官,并不像大多数宦官一样由于家贫或是想出人头地,而是在“李陵事件”中,为李陵辩护,从而惹怒汉武帝,对其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忍受着宫刑带来的巨大痛苦,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依然靠着巨大的勇气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史记》的完成离不开司马迁的博古通今和云游各地,受父亲熏陶,司马迁从小就喜欢历史、典故、文学,并且在20岁开始游历全国。青年时期的游历让司马迁阅历大增,对各地的风土名情和地理地貌,民间传说都有所了解。另外,司马迁宫刑前曾任太史令,有机会阅读大量的皇家书籍和文献史料,更加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

  《史记》并不只是简单的历史记录,也是一部文学作品。里面包括了太史公的逻辑和思辨,对人物细致的刻画、传说和典故、甚至夸张的描写等,内容包括自黄帝到汉武帝期间3000年来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动态,皇帝、名将、儒士等列传纷纷位列其中。50余万字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了太史公司马迁的一生心血,它带给我们精彩的历史,传奇的故事和不巧的文章。

  对于司马迁,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史记》,宦官身份让我们尽量忘却。如今,这部宏伟巨著仍然照耀着光芒。英文、俄文、德文、日文版等译文不胜枚举,国人也是一代代地阅读,这是对太史公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司马迁是怎么死的历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坊间对司马迁的死也有很多的传言,导致司马迁的死成为了一个谜团。不过对于坊间的一些传言的分析,也大致能够得出一些结论。 第一种说法说的是司马迁惹怒了汉武帝,于是汉武帝下令秘密处决了他。我们可以另外还有说是,司马迁的《史记》得以公开之后,司马迁高兴死了。这个说法显然就是无稽之谈,所以也就没有深究的必要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司马迁退居故里,无疾而终。这个说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期望。

6、高力士

唐朝的打太监,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岭南著名军政领袖--冼夫人的第六代孙。祖籍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太监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所为及最后结局)(5)

高力士

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高力士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为人机敏、小心谨慎,对朝政也没有过多操控和干涉,由此博得了“千古贤宦第一人”的称号。后世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也是正面居多。明代著名史学家李贽就曾说:“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760年八月,高力士被流放黔中道。762年遇到朝廷大赦,当他回归到郎州时,听人谈起京城新闻,才知唐玄宗已经驾崩了。高力士闻讯后,号啕痛哭,吐血而亡。

6、陈林

陈林,北宋大太监,狸猫换太子事件的功臣。工于心计的刘妃设计将李妃率先产下的孩子换成一只死掉的猫咪,使宋真宗大为惊诧,将李妃打入冷宫,不久后刘娥产下皇子,但孩子长到6岁就离奇去世。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太监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所为及最后结局)(6)

宋仁宗

机缘巧合之下,刘娥得知李妃的孩子尚且在人世,因此将李妃的儿子抱回宫中躬亲抚养。宋仁宗继位以后,刘娥依旧稳坐太后宝座,没有告诉宋仁宗真相,直到李妃去世。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太监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所为及最后结局)(7)

陈林和太后刘娥

如果没有陈林的帮助,宋仁宗或许一辈子都会做个糊涂的儿子,终身不得和母亲相见。陈林跟着宋真宗多年,对宋真宗父子二人真忠心耿耿,因不忍心看到宋仁宗和母亲长期分别,且李妃在冷宫中受尽委屈,导致眼疾复发,凄苦离世。因此巧设计谋让宋仁宗知晓生母。

而在宋仁宗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也全是陈林在暗中保护和辅佐,才使宋仁宗从风云诡谲的后宫中茁壮成长,顺理成章的接管皇位。

宋仁宗深感陈林的恩德,称陈林为亚父。陈林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当上皇帝义父的太监,名垂千古。

7、朴不花,

元朝大太监,朴不花与奇氏从小一起长大,奇氏成了权势熏天的参政皇后,朴不花自然也是“鸡犬升天”,一跃成为元朝最有权势的宦官。根据史书记载,包括宰相搠思监在内,元朝近十分之九的官员都是靠朴不花升上来的。朴不花也利用自己的权势贪污纳贿,为非作歹,搞得朝政混乱,民不聊生。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太监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所为及最后结局)(8)

奇氏

  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朝爆发了大饥荒,奇氏推荐朴不花前去赈灾。当时红巾军起义已经爆发,如果这次赈灾还处理不好的话,将直接导致元朝走向灭亡。可是朴不花到了灾区后根本不管灾民的死活,继续大肆敛财,迫害百姓。反对朴不花恶行的官员也都被奇氏罢官。

  正因如此,朴不花这次赈灾之后,中原到处都是反元起义军,元朝的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了。后世很多学者都认为,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来自朝鲜半岛的太监朴不花。朴不花和搠思监联手,在朝廷内拉帮结派,胡作非为。他们还诱导皇后带着太子也起来作乱,在他们的百般怂恿下,不到15岁的太子,竟然敢当面逼迫元顺帝退位。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那就是赤裸裸的谋反了。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太监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所为及最后结局)(9)

i朴不花

  从女人堆里醒过来的元顺帝,为此大怒,马上责令将搠思坚和朴不花,分别加以流放。但因皇后罩着,他们竟然还能留在京城。后来,与这二人有仇的将军孛罗帖木儿,硬是逼着皇帝将他们交给自己处理,最后,朴不花和搠思坚全部死于此人屠刀之下。

8、郑和

郑和是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 )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太监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所为及最后结局)(10)

郑和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9、魏忠贤

明朝万历皇帝在位期间,长达三十多年皇帝是不理政的,皇帝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问天下大事,可是当时的朝政也是需要有人打理的,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内侍们便成了传话人。因此这也就给了内侍进入权力中枢的渠道,慢慢的内侍们的权利越来越大。

  随着内侍们的权利越来越大,朝中的大臣们在地位上显得十分被动,反对魏忠贤的声音也层出不穷,于是魏忠贤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就对反对自己的大臣们举起了屠刀。可是魏忠贤并没有一方独大,当时的局势是魏忠贤和东林党人平分秋色。

  可是到了崇祯皇帝期间,崇祯皇帝一心想要清除宦官的力量,所以在思想上和东林党人进行了统一。崇祯皇帝继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对魏忠贤等宦官势力进行了清算,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忠贤自缢而亡。这时权力的天平就失去了平衡,东林党人一家独大。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太监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所为及最后结局)(11)

魏忠贤

  刚刚继承皇位毫无政治经验的崇祯皇帝,难以和东林党人抗衡,东林党人们凭借着过高的学识“以理服人”,可是为什么魏忠贤能够制服东林党人呢?因为魏忠贤蛮不讲理,他采用市井无赖的那一套将东林党人伤得体无完肤,自小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崇祯皇帝便做不到这一点。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崇祯皇帝完全听信了东林党人的建议,而取消了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因为商税,矿税取消之后,最大的受益者是东林党人,而崇祯皇帝并不知道这背后的原因。

  如果当时魏忠贤还在世的话,他一定会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魏忠贤明白自己手中有权利在大明王朝还存去的时候他才有价值,所以魏忠贤为了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一定会竭尽全力的保证大明王朝,保护好崇祯皇帝,因为他和大明王朝是利益共同体。

  

10、李连英

跟历史上其他的大太监几乎一样,李莲英同样有一个比较凄惨的童年,也是饱受欺凌后毅然进了宫:

李家比较穷,李莲英父辈一开始靠捣鼓点硝磺私卖,赚点钱,但这种硝磺属于违禁品,差点被抓入狱。后来侥幸逃脱后,开始从事皮匠生意,所以,李莲英有个外号叫“皮硝李”。当然,这个绰号应该是指李家的,并非单指李莲英。但是,李莲英之所以能被慈禧宠爱,并长久不衰还是有他的过人之处。李莲英会梳头手艺还很高,还会自配洗发水,他也善于琢磨,用猪毛多次试验,在洗发水中加醋,能促进发质软化,这一招深得慈禧太后的心。当然,会梳头,只是李莲英能进入慈禧眼帘的敲门砖,他的手还有另外的绝技:

那就是按摩!

李莲英按摩的功夫也是一绝,若是评级的话,那肯定是顶级高手。他的手也没干过重活,平时保养又好,又长,白白嫩嫩的,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除了太敏感的地方不按以外,其余地方都给按一个遍,那慈禧老佛爷是相当享受,相当舒服。

李莲英的第二个绝活是口,当然不是说他用嘴去给慈禧按摩,而是用嘴讲一些慈禧太后听的话!

别看李莲英小时候读书少,但是嘴皮子一点都不差,尤其擅长说笑话。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太监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所为及最后结局)(12)

李莲英真实照片

还有就是脑子快,有一次是大年吃饺子,我们民间过年的时候包饺子,总会包几个裹着硬币的饺子,谁能吃到就寓意有福。

在宫里同样吃饺子,得放金元宝,一个花生粒那么大的小元宝。一共放四个,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啊,隆裕皇后啊,还有两个光绪帝的妃子以及太妃(同治帝妃子)一起吃。

平时啊,这四个小元宝都是慈禧太后吃到,结果某一年,或许是记号没做好,或许是挑拣的时候误操作。总之不小心这个饺子到了隆裕皇后的碗里,隆裕皇后一眼就认出这是含金元宝的饺子,哪里敢吃。这下子可坏事了,还是李莲英眼尖,首先发现了隆裕皇后不太对劲。

于是使了个方法,偷偷拿掉了隆裕皇后的碗,并把这枚饺子悄无声息地放进了煮下一锅饺子的锅里……

所以,后来隆裕皇后很感激他,在她掌权以后,还赐给李莲英不少钱,甚至在李莲英去世后,还特批了一块墓地给他用。

李莲英跟慈禧太后的关系亲密,其实到慈禧掌权后期,两个人的关系更像是伴侣,甚至都超越伴侣!

李莲英很会来事,处理各方面关系上也是游刃有余,偶尔还会被慈禧太后派出宫办事,比如曾经去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视察工作。

虽然李莲英也贪财,但在慈禧太后安排的事情上却不敢有半点马虎,至少不会像安德海那样放肆。那次北洋舰队之行,公事以外的时间,李莲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些送礼的根本就近不了身,饱受好评。

一个青年就守寡的女人,跟武则天和吕后又不一样,她们毕竟面对的只有中国,而慈禧是要跟全世界打交道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太监排行榜(历史上的十大太监之所为及最后结局)(13)

慈禧太后

所以,她反而更加依赖李莲英,每每烦恼的时候,也只有李莲英能安慰她,俩人的关系也就更加亲密。

甚至她都不舍得让李莲英做一些脏手的事情,比如后来慈禧太后又扶持了一个大太监,叫崔玉贵。监视光绪帝啊,处罚个太监宫女啊,甚至把珍妃投进井,都是派崔玉贵去干。

虽说后来光绪帝跟慈禧太后闹僵了,但从慈禧的心中,还是不愿意搞成这样,李莲英就从中起到了缓和关系的作用。

后来光绪帝经历了庚子国难之后,也常念叨一句话在《射雕英雄传》中也有“俺答”,比如郭靖的第一任师父,所有这个词就是师父的意思,这里的李俺答,就是指李莲英。

据《宫女谈往录》、《太监谈往录》中讲,珍妃被投井的时候,先是求慈禧老佛爷饶命,发现不行后,开始大喊“李俺答救命”!

由此可见,在光绪帝和珍妃的心目中,李莲英是唯一一个能让慈禧太后改变主意的人,也是一个老好人。

慈禧太后去世后,李莲英也伤心欲绝,守孝期满后,毅然决然地不顾隆裕太后的挽留,离开了皇宫。李莲英的死因说法不一,有说被斩首而死,最能被认可的说法是他离宫三年后的了痢疾而死,享年六十四岁。

结束语‬;

其实,太监并不是中国的特产。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朝鲜,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太监。但是,中国的太监制度是在历史上占有相当分量的。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太监不仅涉足王公贵族、高官显爵的生活中,而且还涉足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历朝的衰亡大都与太监作乱有关,汉、唐、明三朝的覆灭与太监的专横暴虐有直接关系。好了‬,本期‬就‬到‬这里‬,再见‬。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