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澎湃新闻的《“降临”作者特德.姜:ChatGPT是网络上所有文本的模糊图像》感受颇多,他的观点我复述一下:

1.把ChatGPT类比为“数据有损压缩”或许可以找到边界

2.当类ChatGPT文本在网络上越来越多时,就如不断用副本来“复印”,ChatGPT生成的文本质量将越来越差。

3.我们为“清晰”与“模糊”之间选择成本将越来越高

4.彻底解决需要接入可以直接感知真实世界的“具身”机器智能

然而,我觉得故事还没完。为此我以ChapGpt的命运为线索,展开对未来畅想一下:

1.一线生机:有损压缩(副本复制衰变)使得类ChapGPT模型有点不太行,但是它也不是一无是处:自然语言模型与文本生成模型使得人类可以与机器之间顺畅交流——包括文本与代码间的相互转换。

2.成核:类ChapGPT本质上是对知识与信息的大汇聚,而知识或信息就是要不断更新(知识生产)和自复制(传播)。

这回知识终于找到了可以更高效更统一的技术体。类比为细胞前体中基因碎片或Rna碎片的汇聚再好不过。

3. 复制与变异: 知识和基因一样,在自复制(传播)中都会衰变或出错,但在没有ChatGPT之前,它们也在传播出现错误或变异吗(不断抄袭的劣质文本)。

变异成另一种知识的概率极低,所以社会系统的各种机构会给以越来越严格的限制。人们从模型获取知识的频次会越来越低,但不会没有,会回落到比较稳定的频次。正常细胞都有稳定分裂次数,在一定复制次数内,知识不会衰变成废文。

chatgpt源代码开源(类ChatGPT引发的未来畅想)(1)

4.细胞膜:以知识为核的技术体终究要与真实世界互动反馈,知识才能不断更新,使得类chatgpt模型以及代表的商业存续下去。“具身”机器智能的研发要落地恐怕不是这十年的的事。

但是有替代方案:(1)5G,6G普及与成熟,使得智能传感器铺天盖地——万物互联,接入它们,新鲜的数据无疑就是与世界真实互动表现;(2)接入各种机构本身的现有的AI,比如科研机构,医料机构,企事业单位等;(3)人类个体,自然语言模型使得人类的想法可以顺畅汇入。

传感器、行业机构AI、人类个体的接入,构成巨大的“边缘体”产业群。

5.不断迭代:包含知识的“核心”和与真实世界互动的“边缘体”构成了“初代细胞”。技术的发展与真实世界的反馈,驱动“细胞”不断迭代:2.0、3.0、3.5.......

还剩下两个问题:

(1)人类的位置在哪里?是人工智能为满足人类需求在运作,还是人类为满足技术体的需求在工作?

还是一起为“自私的基因”——知识,它的更新与传播在“劳作”?

chatgpt源代码开源(类ChatGPT引发的未来畅想)(2)

(2)“奇点”是不是提前到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