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排名(从实际出发选择大学通识教育模式)(1)

□张寒松

就大学教育而言,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部分。通识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通识教育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在全世界都很重要,一则纠正中小学应试教育僵化的学习方法和对学生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维能力的扼杀;二来矫正大学专业教育过早、过专、过窄、过于强势,从而使人的思维方式更加狭隘的不足。

贵州大学推行通识教育,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主要借助于文化素质教育,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本科教育开始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培养。到2014年7月以前,学校实行的是“全校通选课模式”。

2014年2月贵州大学借助学校阳明文化研究勃兴的春风,决定启动阳明学院的筹备,贵州大学本科通识教育改革再次提上日程。4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根据学校要求起草了《阳明文化学院建设方案》。《方案》提出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分步建设实施,以“国学”特设专业为导向,形成以“阳明学”为内在核心和独特标识,省内独有、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与辐射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后)层次,高水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文化研究与传承中心、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与社会转化服务平台。该方案是一个阳明文化研究与阳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研究与教学并重,努力实现转型升级的计划。

2014年5月,贵州大学提出了《贵州大学阳明学院组建及运行方案》(讨论稿),坚持加强通识教育的初衷,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需要方面提升了组建阳明学院的意义,学院除原有中国文化书院研究功能外,增加对通识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学院运作模式当时提出4种:公共教学部模式,只承担以阳明学为重点的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学生管理仍由学科专业学院负责。该模式优点是启动容易,运行简单,不足是对推动本科教育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型和创新本科通识教育组织和管理模式作用有限;公共教学部 专业教育模式,承担以阳明学为重点的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同时开展国学基地(阳明)班、本科特设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点(方向)研究生教学与学生管理。该模式优点是专业教育带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性质,对推动本科教育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型具局部探索作用,不足是受益学生有限,本科通识教育组织和管理模式创新不足;新生学院模式,面向部分学科或全校一年级学生组织开展通识教育,并进行教学和学生管理。该模式优点是可以满足“转型”、“创新”和“普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在同类院校中具首创性质,可能存在的不足是:资源约束包括地理空间限制大;新生学院 专业教育模式,既面向部分学科或全校一年级学生组织开展通识教育和管理,又开展国学基地(阳明)班、本科特设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点(方向)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与学生管理。该模式具备新生学院模式全部优点,同时带有深度探索性质,值得试点。但改革力度大,需要的资源条件多,有相当难度。

经过学校一定范围的讨论,贵州大学决定坚持加强本科通识教育的初衷,采取新建阳明学院形式,采用新生学院模式,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集中开展本科通识教育。2014年7月,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挂牌成立;9月中旬,6259名新生进入阳明学院学习,贵州大学通识教育正式以新的模式运行。(作者为贵州大学校长助理、阳明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