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运营地铁的国家并不多,称得上有地铁文化的就更少了。日本的地铁密集度和复杂程度早已令各国叹为观止,早在上世纪20年代浅草的第1条地铁线开通时,就引发了万人空巷的浪潮。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更是带来了一波地铁修建的高峰,目前总线路长度已经基本稳定,偶有增长。

日本地铁是怎么分类的(我眼中的日本地铁文化)(1)

在我看来,“駅”这个词已经深深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中。如果看过之前热播的日剧《孤独的美食家》,就会发现每一集的开始都是以一个地铁站引入,这里既有池袋,新宿,涩谷这样的大站,也有乡村里只有一块木牌的小站。而动画《灌篮高手》,也是用车站当做标志场景。我对交通和轨道史很感兴趣,所以每次听到列车和轨道摩擦的声音,都会觉得很兴奋,轨道的发展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兴起、延伸、发展,很值得研究。

在我看来,日本的地铁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你是在地铁,还是图书馆?这里强调的是日本地铁里的安静程度,“掉根针在地上都能听到”,这么说并不过分。一个典型的画面是,全员西装革履的乘客,戴着口罩或看书,或看手机,待在自己的世界里,避免与身边的人发生接触。在日本这些年我几乎没有见到有人在地铁里打手机,而且由于日本人偏爱振动模式,所以我也没听过手机铃声响起。

这一点不仅是在地铁,其实也是日本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即对“声音”和“味道”的敏感性,他们非常讨厌杂音和异味,所以保持安静和喷洒香水儿,似乎是每个日本社会人的基本要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会保持安静,晚上的日本人喜欢喝酒,因此在晚班的地铁上,吵闹的情况比较多见。在地铁站门口,也能看到不少醉醺醺的躺在地上的人,偶尔也会看到一些秽物。这就是白天和晚上日本的巨大区别。

第二,车厢列车员的礼仪也很周到。这在长区间的城际列车上比较多见,尤其当我在关西旅游的时候,往返大阪、奈良、京都、姬路、神户几地时,着实让我震惊了一把。一般来说,列车员都会往返于各车厢之间巡查,当他们走完一节车厢的时候,一定会转过身来,向前一节车厢的人鞠躬致意。不管别人理不理他,他的礼数肯定做得非常周全,让人肃然起敬。能长期坚持这一点实在非常不容易,这也体现了日本人对现代礼仪的重视。

另外,就是在东京的路面电车“都电荒川线”上,它的运营模式其实和公交比较类似,车厢也比较短。但司机很喜欢和乘客们保持语言上的沟通,在开车,停车,临时停车的时候,他都会用驾驶座上的话筒提醒乘客,让他们耐心等待,或抓好扶手。这种交流也拉进了距离感。

第三,车厢上有非常细节的划分。其实最近国内的许多地铁线上,也开始也开始引入这种细节划分。比如,许多日本列车都有女性专用车厢,根据温度的不同,也有强冷和弱冷的区别。更为复杂的是,日本的很多列车,都根据速度进行了严密的划分,也就是国内所谓的“大站快线”。有很多线路是“通过不停车”,保证了赶时间的人的需求,也使得跨城上班成为了可能。这其实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针对不同的需求来尽量满足。

但在现实当中,很多政策还是有落差的。比如,我经常看到大量男乘客挤到女性专用车厢里去。而日本复杂的地铁线路和特急列车,连很多日本人都弄得晕头转向,更不用说不熟悉情况的外国人了。有时候,为了等一辆每站都停的“各停”列车,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日本地铁是怎么分类的(我眼中的日本地铁文化)(2)

第四,痴汉是犯罪哦!不少人被媒体的宣传所误导,认为痴汉在日本是常见的现象,甚至觉得日本的女性比较随便。但其实在日本的很多地铁站里,都有广播和视频在不停的宣传,“痴汉是犯罪”。由于地铁是东京这样大城市的主要通行方式,高峰时期非常拥挤,也是痴汉行为多发的时候。一旦被举报有痴汉行为,就将面临长期的牢狱之灾;当然,这里面也有不少是冤案,所以随之兴起了一批以“痴汉冤罪者”为主要对象的律师团队。因此,如果是第1次去日本旅行坐地铁的话,在这方面一定要格外小心,一旦被误以为有痴汉行为,面临的法律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第五,地铁站也是一个购物中心。其实在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南方城市,地铁引入民间资本的现象已经十分常见了,部分地铁站也出现了大量的超市、饭店和购物场所。但这和日本的地铁站相比,肯定是小巫见大巫了。像池袋、新宿、涩谷、东京这样的大站,即使在地铁站里游玩,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里边有大量的餐饮店,书店,服装店,文创店,让你搞不清楚到底是地铁站建在购物中心,还是购物中心建到了地铁站。而且应该也是未来地铁生态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高补贴的公众交通方式,地铁只有引入更多的外来资本才能更好地创收、提高服务水平。

第六,有丰富的乘车券选择(一日券,三日券,关东券,关西券等等)!其实很久以前北京也实行过月票制度,现在随着扫码进站在各地推广之后,相应的APP也推出了很多的优惠活动。但在日本,以旅行为目的的乘车券,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也是各地推广自己旅游产品的重要手段。以关西为例,比较有名的就是关西的“三日通行券”,京都的一日公交券和奈良的一日公交券。

在购买这些券后,都会附送一张详细的地图和折扣表。你可以按照地图的指示,去相应的旅游景点或礼品店,享受不错的折扣和优惠。因此,这就把乘车券和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一条龙服务。

更有甚者,还有火车的乘车券,可以凭借此券乘坐火车,畅游北海道和关东地区。因为对日本这个岛国来说,已经通过轨道将整个日本联系在了一起,轨道不仅是一种出行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已经深化为日本人的一种重要身份和认同。

第七,每辆列车的开关门声都有特色。熟悉日本地铁的人,只要听到开门的铃声,就会马上反应过来是哪条路线,这也正是地铁文化的体现。每条线路似乎都有它的历史,传统和沿线的风土人情,这也反映到每条路线的音乐设计上。

日本的便利店也与此类似,全家、711、罗森都有自己的特色音乐,虽然只有几个音符,却传唱到全世界,这也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也就是说,如何把最简单的东西做到极致,如何把最简单的东西做成你的名片?地铁绝不只是一个交通方式,它也承载了一种文化,告诉乘客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第八,地铁的内部设计很“便利”。我和在日本的同学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个是座椅,一个是扶手,这两方面还是很有日本特色的。国内的座椅基本都是硬塑料的,而日式的基本都是厚的软布坐垫,比较舒适,座位之间也有比较明显的凹陷和区隔,避免人与人靠得太近。最人性化的是,夏天的时候座椅下会有暖气,可以温暖座椅和你的“屁屁”,触感很好,尤其适合长距离的列车。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扶手,国内地铁上的扶手普遍较少。而就东京而言,扶手可以用密密麻麻来形容,不仅是左右两排,有时中间和两端也有一些副手。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日本设计者注重乘客的乘坐体验,但凭良心说,日本地铁的颠簸和速度确实更多更快,也常有急停现象,所以站的稳还是非常重要的。但尽管如此,我也推荐国内的地铁引入更多的扶手。

日本地铁是怎么分类的(我眼中的日本地铁文化)(3)

第九,地铁是一个大型的广告宣传平台。刚来北京的时候,外面快速通过的广告屏确实惊艳到我。但日本地铁在这方面也不遑多让,几乎空白的地方都被广告填满。头顶的地方有很多纸质的广告条幅,有一些时政热点,也有商业活动;两边的大屏上也轮回着播广告(JR最近还更换了新的,更大的显示屏);当然,最多的还是美容医疗类,或语言补习类的广告,也有一些公益广告。

当然,除此之外,日本的地铁文化还有很多,比如车厢整体较宽较大,车厢数量整体较多,运营时间整体较晚(一般在12点到凌晨一点),所以也形成了某种“终电文化”,成为各种书籍和电视剧中的常见词汇。因此,感受日本的社会和文化,了解日本的铁路史和轨道史是一个很好的路径。从昭和前期开始,这方面的著作和论述就有很多,值得好好研究和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