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韶山市韶山村是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曾经的韶山村“十户人家九户穷,红薯柴棍养一生”,在上世纪90年代,乘着红色旅游的东风,这里率先进入了小康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韶山村的人们对于小康有怎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韶山市发展建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韶山市发展建议
湖南韶山市韶山村是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曾经的韶山村“十户人家九户穷,红薯柴棍养一生”,在上世纪90年代,乘着红色旅游的东风,这里率先进入了小康。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韶山村的人们对于小康有怎样的理解?
毛家饭店的故事
汤瑞仁是韶山村毛家饭店的创始人,今年90岁了。
记者到达时正是中午,身着大红旗袍的汤奶奶精神矍铄、腰板挺直,爽朗地指着墙上的照片笑着说:“看,那个抱小孩的就是我!”
墙上挂着的大幅照片是毛主席与韶山乡亲的一幅合影。1959年,毛主席离家32年后首次返乡,在与乡亲们了解乡情民意时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些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跟党走,跟着时代走。”汤瑞仁说。
汤奶奶的一生,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1930年,汤瑞仁的母亲在外出乞讨的路上生下了她。汤瑞仁5岁开始独自乞讨,受尽了欺凌。新中国成立以后,勤劳能干的她成了当地的妇女干部。
改革开放后,到韶山旅游的人逐渐增多。1984年,她拿着身上仅有的1.7元钱买了两斤绿豆、一斤白糖,摆摊卖起了绿豆粥,后来成了村里最早的一批万元户。1987年,她在家乡开起了毛家饭店,并逐步实行连锁经营,把饭店开到了全国各地。
富起来的汤瑞仁并不接受别人称她为“老板”。“我是服务员,永远为人民服务。”汤瑞仁认为,“虽然有钱了,但钱在手里只是暂时保管,最好还是用在人民身上。”为此,汤瑞仁捐了不少钱,帮助贫困孩子上学。每到饭点,她还是习惯到店里的大堂与顾客聊聊天,“我要做党的政策的宣传员,有机会我就想给大家讲讲”。
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汤奶奶也成了“网红”。她利索地点着手机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她在抖音上有9万名粉丝,“要
跟着时代走!”
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
在韶山毛泽东广场,记者遇到了毛雨时。这里有一支韶山村志愿服务队,作为领头人,毛雨时正给游客宣讲党的各项政策。
75岁的毛雨时见证了韶山村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他就当上了韶山村的村委会主任,1995年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干到2017年退休。
毛雨时回忆说,“以前的韶山村,真穷。路是黄泥路,房是土房子,温饱都谈不上。”韶山村的转机是红色旅游的兴起。随着前来毛主席故里参观的人数增加,村民们从摆小摊起步,开起了餐馆,办起了宾馆,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毛雨时说,“1997年,我们人均收入就达到了5000多元,算是提前进入了小康”。
小康之后忙什么?毛雨时说,他眼里的小康,是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精神富,才是真的富!”为实现这个目标,在北京参加完党的十九大后,毛雨时就在广场的志愿服务岗增加了一块“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站”的牌子。每天他都要在这里为游客作几个小时的宣讲。
毛春山是韶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他说,现在村里富裕多了,人均收入有2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00万元。
现在毛春山琢磨最多的是如何提升村民素质:比如,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以领600元红包,这是要在村里弘扬敬老之风;比如,村里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村里都要给几千元的奖励,这是要让村民养成学习的风气;比如,如何推动村民把垃圾进行分类,如何改善村容村貌。
毛春山说,韶山村的发展是我国乡村建设的见证,也希望能为实现全面小康之后的乡村振兴探探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晓芳 刘瑾 刘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