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

书道湖湘——湖南省书法院

首届学术交流展暨论坛

在湖南美术馆举行

在论文交流研讨会环节

周俊杰、胡传海、姜寿田、向彬

江波、李正庚、罗红胜等特邀嘉宾

与入选到会的10位论文作者

针对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现特刊部分精彩问答

颜真卿书法的变化过程(颜真卿书法地位)(1)

颜真卿未能亲到浯溪

周平(论文获奖作者):

《大唐中兴颂》除书写以外,其余均非颜真卿所为,《大唐中兴颂》有续款“大历六年夏六月刻”,颜真卿在大历六年夏六月时极有可能没有到过浯溪,因此,《大唐中兴颂》署年款时才会出现“刻”而不是“书”一暗含玄机的关窍。在颜真卿的122件作品当中,除《大唐中兴颂》之外,再无一件左形作品的记载,颜真卿是未能亲到浯溪摩崖的。

向彬(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

通过两个时间结点,可以看出颜真卿没有回过浯溪,因为根据当时行程的安排可以算出来,为什么这个摩崖是这个样式,到底是怎么出来的?肯定两点,第一不是颜真卿本人的意愿,第二是不是刻工临时变一个花样,究竟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悬案还得到学术界继续关注。

颜真卿书法的变化过程(颜真卿书法地位)(2)

蔡襄对颜真卿的书法接受

罗林汐子(论文获奖作者):

颜真卿是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书家,历代对他的追求喜爱非常多,蔡襄便是其中之一。蔡襄楷书法度严谨,被后人称之“宋之鲁公”,在进行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蔡襄可能在欧阳修家中见过《大唐中兴颂》的拓本,欧阳修在《集古录》中收录的《中兴颂》拓本也很有可能从李建中处得来的。除了欧阳修之外,作为欧、蔡交友圈核心成员的梅尧臣,也曾经提及到蔡襄有喜好收藏颜书拓片的事情。

蔡襄学习颜书的原因,是不是出于对颜真卿艺术的仰慕?北宋提倡复兴儒家,学士们将文人士大夫对当时政治人文的关注与传统儒家思想对接,将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他们的实践落脚点。欧阳修从禅师儒家出发,为宣扬儒学找到了耿直正义的颜真卿,将具体的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包裹进来,使其与道、人生、生活产生密切联系。欧阳修认为,颜真卿性情刚烈,流传至今仰赖于人品,蔡襄作为欧阳修的挚友,在这方面的观点是一致的。

颜真卿书法的变化过程(颜真卿书法地位)(3)

颜真卿的巧与拙

秦祥程(论文获奖作者):

颜鲁公在书法艺术的变法上到了极致,韩愈认为他在文学上也达到很高的境界。但李煜评价其“失于粗鲁”,米芾批其为“后世丑怪恶扎之祖”,并将其归于“俗品”,在大多数是好评如潮下,他们给的是贬评。

但纵观下,颜鲁公的人生,包括书法,都离不开拙。从人生上来说,颜鲁公被贬到边远的地区,断炊、向朋友告诫,遭到排挤、构陷,到最后劝降叛军的时候,也是明知道要他送死,但还是义无反顾,这正是大巧若拙的中国儒家文化,他的书法含而不露、非常含蓄,以拙守正气。

江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巧拙关系,无论是从理论关系还是实践尝试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巧与拙又是相对的,很大程度上有一种标准的缺失。把颜真卿作品拿出来看是可以看到其中的线索。整体上,有巧而拙的,如早期的《东方朔赞碑》。早期的笔法追溯上很精益,对细节有细致的把控,整体上比较巧。后来看到他逐步向拙发展的思路,这当中还会发现巧拙的变化也不是线性进程,突然之间很拙,突然之间又巧一点。

颜真卿书法的变化过程(颜真卿书法地位)(4)

《大唐中兴颂》抬头平阙

与“贬天子之不孝”

蒋三雄(论文获奖作者):

《大唐中兴颂》空格顶行有六七处之多,颜真卿、元结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元结《大唐中兴颂》这篇文章成文之后,十年之后才刻成碑?也许元结在等一个机会,也等合适的书写者,或者是找一块合适的石,写的时候就注定了这块石碑流传千古的。

颜真卿的传记有五六个地方提到对序的注重,他在捍卫一种君臣之序,《大唐中兴颂》是不是在向世人传达一种君是君、臣是臣,择臣立子?如果是换做元结本人来写,或者说颜真卿来写这篇文章会不会等十年,我的答案是如果颜真卿来写这篇文章不会等十年,所以他和王谢家族不同的就是家国情怀,对政治、对君王的忠臣,一以贯之。

江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无论是礼治还是书法当中,秩序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正书当中的秩序感是非常强的,至于《大唐中兴颂》呈现的序和法,还包含更多的意思。

《大唐中兴颂》抬头平阙到唐代非常普遍,这是普遍遵循的一种秩序和状态。但当你把遵循秩序的做法都归结为一种尊君的理念时,会不会有一些片面?我的认识,中国古代文人,他们的忠君,往往是借君主的权威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目标,其中不排除有一些是愚忠,但更多的人是遵循儒家“达则接济天下”的思想。在对《大唐中兴颂》美学价值进行阐释时,如果都把这种秩序感归结为君臣思想的衍生和表现的话,稍显狭隘。

颜真卿书法的变化过程(颜真卿书法地位)(5)

《大唐中兴颂》

引发的“文人追捧”

杜立(论文获奖作者):

《大唐中兴颂》成文和刊刻引来了文人对《大唐中兴颂》的猜测,很多大家都在游览浯溪都作了一系列《大唐中兴颂》的诗。宋代以及后世的文人书家对碑拓喜爱,超乎想象,其中不乏对《大唐中兴颂》的追捧,《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书法成熟转折的作品,颜书中晚期的转变也是以此为中心。颜鲁公书写的《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也体现了颜楷成熟时期的风格,气象很大,同时作为大字之祖也被书家被认可。后来有一批的文人书家对《大唐中兴颂》进行了一系列的追捧,同时也有利于颜书地位的提升和浯溪地方文化的传播。在浯溪《大唐中兴颂》碑旁边还有很多的文人石刻。总体来看湖南永州浯溪碑林对书法石刻艺术的贡献是众多的,也正是因为石刻这一媒介,对浯溪文化的传承发展,浯溪本是无名称,与元结与颜真卿的刻石后赋予新的文化生命,这也是文化书法与地方文空间结合,也对于扩大书法研究的视野有一定意义。

颜真卿书法的变化过程(颜真卿书法地位)(6)

颜真卿的经典化确立时间

周再新(论文获奖作者):

有一些观点认为颜真卿作为经典的书家的地位,是北宋之后由欧阳修这一帮文人抬起来的,这是不是事实,通过仔细辨别史料之后发现,颜真卿的书法经典地位确立就是中晚唐。

早期颜真卿是忠臣形象,在唐诗中得到证明,唐代白居易说到了颜真卿忠烈,另外神道碑铭里都把颜真卿重点放在忠臣方面来考虑。新旧唐书都在他立朝为公、忠君死国方面作了大量阐述,这是典型的忠臣形象,《旧唐书》中颜氏列传共4519字对他的书法评价仅是尤工书三个字,《新唐书》有了改观,说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他在众多书家中是一位以忠臣形象留存在世人心目中的普通书家,没有进入经典书家的行列,作品还没有被经典化。

颜真卿书法逐渐进入到经典化序列,时间就在中晚唐,标志就是颜真卿书法不断地被书论家批评、阐释和被书法学习者奉为经典,用于学习。颜真卿成为经典书家,由道德楷模转化为艺术楷模,除了他忠品格高出其他书家之外,就书法本体而言,则更多源于他对笔法的传承和创新。首先,颜真卿传承了正统二王笔法,怀素《自叙帖》中说“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颜真卿不仅继承笔法,更重要的是继承在基础上还创新了笔法,更重要的是提出屋漏痕的创新用笔对于颜真卿书法的经典化很有意义,滞涩用笔是一种典型的篆籀笔法,看颜书有篆籀气象的原因就在于其笔法与传统的二王笔法是有区别的。这说明了颜真卿师古还能出古,有创新性才有可能被经典化。

颜真卿的书法向上溯有家学渊源,还有名臣对经典化的推动很有意义,比如说李德裕、裴休等人。士人学习颜书更加普遍,其中两个关键人物,柳公权和杨凝式,他们对颜真卿书法在中晚唐的经典化起了重要的作用。颜出于柳不会有问题,柳公权继承和出新意的地方,他们都可以雄字可以概括,但是颜真卿是雄浑,柳公权是轻雄,笔法和结体都可以看的,颜真卿追求屋漏痕,而柳公权追求的是遒劲。总之,柳公权以学颜而出颜。杨凝式也是关键的书家,笔迹独为雄强,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杨凝式以取法颜真卿,进而颜真卿并列,也是颜真卿书法经典环节关键环节之一进而影响到了宋人对颜真卿书法的学习和评价,颜真卿书法在唐五代的经典化还体现在了字书对科举士子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和成为小学书法教育中的学习范本两个方面。颜真卿本人编了360篇的自书,颜真卿的叔父曾经编撰字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颜真卿的书法在不断的被世人取法学习当中进入到经典化的序列。不能否定颜真卿书法经典地位的最高峰是北宋,文人阶层提升到最高点。

姜寿田(中国书协学会委员、著名书法理论家):

从另一个方向来看,颜真卿书法的经典化,肯定不是在唐代,而是在宋代。苏轼对颜真卿这么高的评价,显然唐代是没有的。在宋人的笔下,他已经越过了王羲之,对北宋人来说,新的取法对象是颜真卿而不是王羲之。

罗红胜(中南大学博士教授):

苏东坡把颜真卿的书法列为神品,是颜真卿的地位得到真正具备典型的经典标志。首先,忠臣与书家有非常直接、非常重要的关系,没有颜真卿忠臣的形象,没有忠臣的定位,是不是还有后面颜真卿颜鲁公的说法?在唐代,他们的地位是什么地位?书法写的好的人,而不是这种身居高位的重臣,仅仅书法写的好,是很难有高的地位及他的影响,他的经典化能不能形成?

注:本文整理自论文研讨会现场记录,未经作者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