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到,大部分人会发现身体出现了两种感觉:一是冷,二是燥。还有一部分人,会觉得自己很湿,比如:
- “唉,湿疹又犯了”。
- “最近吧,胃口还行,但是排便方面出了点问题,便意不明显,排便不通畅,排完还想排,感觉不爽,愁人。”
- ……
一般来说,冬季主要的感觉就是干、冷,怎么会有人觉得湿呢?
在中医看来,湿疹为内虚外实。虚是脾虚生湿,实是有风、湿、热等外邪侵扰,里应外合,皮肤遭殃。
而要祛湿,健脾、养胃、补虚就应该提上日程。
冬日养脾胃,先祛湿
说到脾湿,春夏时节较为常见。但冬季干燥的时节,脾湿依然不散,就十分耐人寻味了。
时节不同,在茶疗组方上,和春夏时节的祛湿思路自然应该不同,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款冬季养胃茶。
冬季养胃茶材料:太子参5克,山药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0克,玉竹10克,无花果2粒
做法:在无花果表面剪一刀后和其他材料放入养生壶或砂锅,加水1800毫升,大火煮开,小火慢煎15分钟,即可饮用。
用法:每日一剂,煮茶代水饮用,连服3日,之后可根据身体情况,不拘时服。
这个茶方平和,老少皆宜,但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饮用呢?我们可以先看舌苔:
- 苔薄见底,可以不喝;
- 苔厚不见底,即使只有中间小区域不见底,就可以喝。
如果工作压力较大,心情烦躁、焦虑,可在关火后放8粒玫瑰花,加盖焖至适宜温度再喝。
需注意,养胃祛湿,不宜猛攻。
以上述的养胃茶为例,茶方中山药、白扁豆、薏苡仁是健脾养胃的,但在这三味之外,还有太子参、玉竹、无花果三样,顾护阴津。
如此一来,既注重了健运脾胃,又兼顾了润肺养阴。
有人或许就疑问来:为什么不一鼓作气直奔健脾祛湿而去呢?
要知道,祛湿之弊端是燥,秋冬已然水分匮乏,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味祛湿过犹不及,兼以缓缓养之,合补泄之功,乃中医的“体贴周全”。
养之意,在于固本常有言:夏天要清热,冬天要温阳。但又有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两者不矛盾了吗?
其实并没有。
通常是上火了才喝金银花露,怕冷了才吃羊肉火锅,这些寒热对人体的侵袭,往往跟季节气候有密切相关性。如此夏天清热、冬天温阳,这叫“调”,属于纠偏。
然而,在夏天吃胡椒羊汤,那才叫一个爽,阳气真壮;在冬天吃银耳枸杞,那才叫一个滋润,通体舒畅。这叫“养”,不需要纠偏,只需要固本,巩固人的阴和阳。
所以,冬季养胃茶,太子参、玉竹、无花果三味药用得特别好,既抓住了养胃这条主线,又满足我们秋冬养阴的身体需求。
再有,太子参又叫孩儿参,是孩子们专用的补益药。孩子不爱吃饭,小舌头上的舌苔显得白白厚厚时,用之总不会差。
养护脾胃,一生之计其实脾胃挺不容易的,负担我们一辈子的能量,却没有得到用心的呵护。工作忙、应酬多、饥一顿饱一顿,脾胃不堪负荷;生活累、压力大、不开心、有情绪,脾胃也受累。
脾胃太娇气了?相反,它其实是挺踏实的,轻伤不下火线,一般不会突然罢工,但它会通过其他的小细节,例如过剩的湿气,告诉我们它“超负荷”了。
我们都该认真养养脾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