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资综合素质作文押题素材(2022高考押题青年成长)(1)

更多高考中考作文押题详见《何老师教中高考作文》主页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首名诗写道:“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他本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抛家舍业,选择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说:“为了我们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叫彭湃,牺牲于1929年。

他幼年受尽磨难,成年后被派往苏联学习机械,由于国家核动力专业急需人才,他服从祖国需要选择改行,硬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搞成了核潜艇,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叫彭士禄,彭湃烈士之子,去世于2021年。

一百多年时光,两代人的选择,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主题:青年成长 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来源:2022·河南·郑州阶段练习

【审题立意】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有四段话,总分总结构。第一段话指出选择改变人的命运。第二段讲述了澎湃烈士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抛家舍业,选择了救国救民的道路。第三段话讲述了澎湃烈士之子彭士禄服从祖国需要选择改行,终成“中国核潜艇之父”。第四段指出选择的作用和意义: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题目的两个关键词是“选择”与“改变”。关于“选择”,从材料内容可知,这里的“选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选择,而是特指人生道路的选择。诗句说“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行人稀少”意味着未知和艰难,彭湃、彭士禄父子两代人所作的都是这样的选择。关于“改变”,诗句说“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材料末尾说“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改变了自己”是说使个人走上完全不同的另一条人生道路,“改变了很多”包括改变了环境和身边的人,甚至改变了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整合起来,“选择”与“改变”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可以是因果关系,即因为“选择”所以“改变”;可以是条件关系,即只有“选择”才能“改变”;也可以是假设关系,即要想“改变”必须“选择”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中两位人物的“选择”都是出于祖国的需要,都是个人服从国家的英雄行为。而且,他们还是父子,是两代人在不同年代的“相同”选择,这说明材料的本质内涵是: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在决定人生道路时选择服从国家需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

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选择”与“改变”的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新时代高中生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我”准备改变什么,为什么。

【立意】

1.人生选择,落子无悔。

2.选择勇往直前,改变人生,创造可能。

3.遵从本心的选择。

4.选择有价值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写作示范】选择与改变

澎湃烈士抛家舍业选择救国救民,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中国,他的儿子彭士禄服从国家需要,选择改行,改变自己,也改变了中国的核工业。选择不同,改变不同,命运也不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改变了中国人麻木的灵魂。在仙台学医时,他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与冷漠,深感学医救不了中国,果断从文,以笔为枪、为剑,破除中国人思想的屏障,向封建社会发出最猛烈的挑战,“狂人”,“孔乙己”,“华老栓”,生动鲜活的人物,映射了中国的守旧与封建。他的犀利让人无法与之对视,因为他可以看清你的灵魂,毫不犹豫地暴露出你内心的丑陋,让你无地自容。这就是鲁迅,他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他用自己明智的选择,唤醒愚昧麻木的国民,改变了一代人的灵魂。

“置你于危崖,你却馈人间以芬芳。”

张桂梅选择扎根深山,改变了山区女孩的命运。“七一勋章”和“感动中国人物”,这样的荣誉似乎并没有改变张桂梅的生活,她瘦小的身躯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深深地扎根在山区,她创办华坪女高招收山区女孩,为了改变她们的命运,让她们可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呕心沥血,为山区女孩儿托起梦想的翅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范跑跑”,危难之际选择弃学生不顾,还大肆宣扬自己的做法,受到大众的一致谴责,这当然改变了他的一生。张桂梅之于范美忠,就是月光之于荧光,张先生改变山区女孩儿们的未来,用自己瘦弱的身躯,铺就通往光明未来的路。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选择投身水稻研究,改变了全中国人民的果腹问题。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一场席卷全国的饥荒,让袁隆平决定研究水稻,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终于在197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他没有独自研究,反而与周边国家有关单位共同研究,1973年我国杂交水稻产量提升近三倍,袁隆平的名字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但鲜花和掌声并没有让袁老停下脚步,他依然在田间奋斗。如今,虽然袁老已逝,但他的光和热却仍在,我们不仅要缅怀他,更要传承他的精神。袁隆平的选择,让中国人从此不再为吃饭发愁,改变了中国缺粮的现状,解决了关系到国计民生最重要的问题。

选择不同,改变不同,我们作为青年人,更要明确自己的选择,这改变的不只是我们自己,更是我们的民族和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