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和孟子都辅佐过齐国。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早就变成夷狄了。孟子游说齐宣王,在政治上并没有太突出的成就,但是韩愈却说如果没有孟子,天下也可能就变成夷狄了。管仲的功劳显而易见,通过智慧的政治手段,尊王攘夷,使华夏诸侯国维持基本的一统,使礼乐文明得以延续。但是孟子的功劳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在《孟子》序说中,朱子引用韩愈的话,使孟子的地位一跃而成为华夏文明的拯救者。

孟子序说(上)

第一章

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有哪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史记记载孟子仅百余字)(1)

试译:

史记列传记载:孟轲是邹国人,师从子思的弟子学道。对天地先王之道了然于胸,之后周游列国,寻找名君。先到齐国,给齐宣王当顾问,但是宣王不能实践他的王道思想。后来到梁国,梁惠王也不能理解他的王道思想。人们都认为他的思想过于理想主义,不现实。在那个时代,秦国重用商鞅,楚国魏国重用吴起,齐国重用孙膑、田忌。天下各国正忙于合纵连横,关于打仗的军事人才受到追捧,而孟子却要复兴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先王所施行的仁政,因此所到的国家都不能接受。于是离开政坛,退隐民间,与万章等弟子探讨《诗经》和《书经》等典籍,继承孔子的思想,创作《孟子》七篇。

第二章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孟子有哪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史记记载孟子仅百余字)(2)

语出韩愈《原道》篇。

试译:

韩子说:“尧把王道传给舜,舜把王道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王、武王和周公,文王、武王和周公传到孔子,孔子传到孟子。孟子死后便无人能接续上这个学问体系了。荀子和扬雄,虽然也从中选择了一部分进行阐述,但是不够精确和透彻。”

第三章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试译:

又说:“孟子的学问纯而无杂,完全符合先王之道。荀子和扬雄的学问,大体不失于正统,但都有瑕疵。”

第四章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徧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孟子有哪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史记记载孟子仅百余字)(3)

试译:

又说:“孔子之道广大而能通达,弟子们不能全部学到,更不能全部学透,所以都是根据自己的禀性爱好选修一部分课程。后来大家离开孔子,分散在各诸侯国做官或教学,又分别以自己的学业之长传授弟子。在这样的传承过程中,离学脉的源头越远而学问的差异越大。惟有孟子师承子思,而子思的学问出于曾子。自孔子去世,唯独孟子这一脉得到了正宗真传。所以想要参悟圣人之道的人,一定要从《孟子》开始学起。”

第五章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圣贤,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甞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孟子有哪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史记记载孟子仅百余字)(4)

试译:

又说:“扬子云说:‘古时杨子和墨子的学说堵塞了正学的出路。孟子经过辩论而开出一条道路,使天下思想混乱的局面得到澄清。’如果杨墨的学说横行,则正道便废坏了。孟子虽是圣贤,但是没有得到治理天下的机会,空言而不能施行政治。虽然说中了要害,对现实政治有什么帮助呢?当然,有赖于他的学说,如今的学者还能知道以孔门为宗,追求仁义道德,推崇王道贬斥霸道,如此而已。其最根本的真理和法则,都遗失而不得挽救,损毁而无人整修,大概只传下来百分之一,怎能实现正本清源呢?但是,如果没有孟子,天下可能都变成夷狄了。所以我韩愈一直推尊孟子,认为他的功德不在禹之下,就是这个原因。”

孟子有哪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史记记载孟子仅百余字)(5)

本文由儒易心经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