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粘膜组胺含量及组胺游离率测定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鼻科常见症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鼻科常见症状(鼻变态反应症的诊断)

鼻科常见症状

一.鼻粘膜组胺含量及组胺游离率测定

二次刮取下鼻甲粘膜少许,置于二个直径3mm 圆形滤纸片上,分别放入盛有1ml,0.025M,Tris ACM缓冲液的试管内,温育30分钟,弃去液体,取出纸片再分别放入盛有0.5ml屋尘螨和屋内尘土的原液(测定管)及0.5ml,0.025M Tris ACM缓冲液(空白管)内。37℃温育30分钟,取出纸片,留下液体(上清液)按Shore法测定组胺量。将纸片放入0.5ml,3%HCIO4液中,- 80℃10分钟,转入37℃,反复冻融三次。取出纸片,留下液体(沉渣液)按Shore法测定组胺量,按下述公式计算组胺游离率:

上清液组胺量(测定管)/上清液组胺量(测定管) 沉液液组胺量(测定管) - 上清液组胺量(空白管)/上清液组胺量(空白管) 沉渣液组胺量(空白管)

鼻粘膜上皮层组胺量,无鼻疾患者极微量Ing/mg湿重以下,半数以上测不出。变应性鼻炎组为6.6ng±10.4/mg湿重,组胺游离率为21.2±11.5%,无鼻疾患者为0%。变应性鼻炎者鼻粘膜上皮组胺量变应原激发后显著减少,经特异性减敏治疗显效组无论组胺量或组胺游离率均比治疗前显著减少。

刮取上皮后再切下鼻粘膜组织,采取上法可测定鼻粘膜固有层组胺量,变应性鼻炎组为6.8ng±12 .8/mg湿重,肥厚性鼻炎组为6.3ng±6.2/mg湿重,二者间无显著差异。

二.鼻粘膜嗜碱性细胞分布,分类及脱颗粒测定

刮取鼻粘膜上上皮后再切下鼻粘膜组织以10%甲醛固定或Camoy液固定,采用脂酶染色或氨基甲苯蓝染色,用光镜或透射电镜观察。 鼻粘膜存在有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后者又分为粘膜肥大细胞和结缔组织肥大细胞,固有层浅层三类细胞均存在,深层86%是结缔组织肥大细胞。粘瞇膜肥大细胞在甲醛固定下,丧失甲苯胺蓝染色性。变应原鼻激发后,鼻粘膜上皮层及固有层浅层的嗜碱性细胞脱颗粒率由原来31%,32%,分别增加为58%,48%,有显著差异性。鼻粘膜固有层深层的嗜碱性细胞脱颗粒无显著差异

三.鼻粘膜上皮扫描电镜检查

鼻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上皮细胞和杯细胞组成。变应性鼻炎时上皮细胞间还可见各种炎症细胞。变应性鼻炎者鼻粘膜上皮扫描电镜检查表明病情越重则纤毛数越少,纤毛凝聚在一起,纤毛短缩。

四.血清、IgE,IgE抗体的测定

1 RIST, 测定血清中IgE(正常值:100-300ng/ml) 的方法。

PRIST 低浓度也能测定。

ELISA 利用I标记脊髓瘤IgE,更敏感测定法。

2.RAST 测定患者血清中的特异I抗体方法,利用125I标记抗IgE抗体和IgE抗体结合,计算125I的浓度。

3.QASI—V:一次能检测多种(5-7)变应原。再现性好,操作简便,检体量0.1ml和微量

上述检查均有一定程度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例变应原皮试,诊断不符合率为13.6%,鼻粘膜表层部嗜碱性细胞检查,RAST虽然特异性强,但存在相当量假阴性(15.5%~15.7%),因此凭病史加一项检查阳性作为断标准,误诊率在13.6%一15.7%,增加检查项目,可减少误诊率,临床实践表明病史加二项检查阳性诊断正确率接近100%,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已制定出统一诊断标准。

五.血管运管运动性鼻炎

临床表现很像变应性鼻炎,只是未发现变应原,主要因鼻粘膜过敏性,植物性神经系统失调,药物特别是降压药,心因、寒冷,妊娠是其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