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余世亮

常言道:小故事,有大道理。

为此,2022年将以#三国小故事#为主题写点文章。

第一篇就写三国历史上的大名人孔融,他小时候一次拜访行动,成就了一则成语——小时了了。

孔融多少岁(孔融小时了了)(1)

成语“小时了了”,通说出自于《世说新语·言语》。

该成语原意是指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小时了了”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才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在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有心讽刺、轻视人的意思。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字文举),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孔融10岁那年,跟他父亲到京都洛阳。当时司隶校尉李膺(字元礼)以高傲庄重自居,不肯随便接待士人和宾客。他告诫看门的人,凡不是当代名人以及世代交谊深厚、如同一家的人,都不准通报。

孔融想去见李膺这个人,就有意来到李膺的家门口。他对看门的人说:“我是李君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膺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孔融多少岁(孔融小时了了)(2)

【成语出处之一】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二》)

【成语出处之二】融,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太山都尉。融幼有异才。时河南尹李膺有重名,敕门下简通宾客,非当世英贤及通家子孙弗见也。融年十余岁,欲观其为人,遂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李君通家子孙也。”膺见融,问曰:“高明父祖,尝与仆周旋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众坐奇之,佥曰:“异童子也。”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同坐以告炜,炜曰:“人小时了了者,大亦未必奇也。”融答曰:“即如所言,君之幼时,岂实慧乎!”膺大笑,顾谓曰:“高明长大,必为伟器。”(《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

孔融多少岁(孔融小时了了)(3)

【成语出处之三】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众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后汉书·孔融列传》)

由于《后汉书》《续汉书》也有孔融拜访李膺的故事,且内容基本一致。在《后汉书》里,虽然没有了《世说新语·言语二》《续汉书》陈炜所说的“小时了了”之语,但陈先生说的“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的意思则是相似的,故也把《后汉书·孔融列传》作为成语“小时了了”的出处之一。

孔融多少岁(孔融小时了了)(4)

【三点疑问】第一、孔融是几岁去拜见李膺的?有人会说,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成语“小时了了”的主人公孔融拜访李膺的年龄,是十岁(或十余岁)呀。事实上,大家只要用心看成语的三则出处,就能看出其中的问题所在。

《世说新语》里的李膺的官职是“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而在《后汉书·孔融列传》《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里的李膺官职是“河南尹”。河南尹是首都所在郡即河南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如果在孔融十岁那年,李膺既做了司隶校尉又做了河南尹,自然没什么说的,问题就在于李膺是先做了河南尹若干年之后,再做司隶校尉的。为此,孔融拜访李膺是哪年,就存在争议了。严格地说,《世说新语》与《后汉书·孔融列传》《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中,孔融拜访李膺的时间肯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根据《后汉书·孔融列传》记载,延熹二年李膺升任河南尹,不久因宛陵大族羊元群的谗害,李膺获罪被罚到左校做劳役。后来,司隶校尉应奉向皇上请求为李膺等人平反,皇帝赦免了李膺等人的刑罚,又升迁李膺为司隶校尉。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孔融生于公元153年,死于公元208年,也就是说,延熹二年,孔融才七岁(虚龄)。由此可得出,孔融在十岁那年(十余岁就更不可以了)见河南尹李膺就没有这种可能。可以这样说,《后汉书·孔融列传》《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说孔融十岁那年(或十多岁)拜访李膺是不正确的。

孔融多少岁(孔融小时了了)(5)

第二、陈韪与陈炜哪个正确?《世说新语》称“太中大夫陈韪”,而《后汉书·孔融列传》《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都称“太中大夫陈炜”,由于《三国志》没有给孔融作传,因此,有关“小时了了”在陈寿《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加上“太中大夫”到底叫什么名字,现在以难以说得清楚。为此,在分不清陈某名字,到底是叫“韪”或“炜”的情况下,下文就以“太中大夫陈某”来指代。

第三、太中大夫陈某到底有没有说过“小时了了”?这是一个问题,又不是个问题。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不管能不能说清楚,太中大夫陈某是否说过“小时了了”,这个成语都不可能在中国语文中消失。但是,我觉得还需多此一举。这是因为,在历史上,原本认为铁板上钉的事,或许根本就不是这回事。

孔融多少岁(孔融小时了了)(6)

司马彪的《续汉书》,要早于范晔《后汉书》和刘义庆《世说新语》;范晔(398年~445年)和刘义庆(403年~444年)都属于南朝宋时期的同龄人,而司马彪死于306年,也就是说司马彪去世时,范晔和刘义庆都还没有出生。从时间的延续性来看,刘义庆写《世说新语》时,有可能参考了司马彪的《续汉书》,因为两篇文章除了李膺的官职和太中大夫的名字不一样外,其他内容基本相同,特别是两文中都有“小时了了”之说。可是,《后汉书·孔融列传》却没有“小时了了”一说,但是李膺的官职和太中大夫陈炜,这一方面又与司马彪的《续汉书》是一致的。

基于上述问题,《续汉书》《后汉书》《世说新语》三者之间既有一定联系,又是重大区别,若要排除所有合理怀疑,则除了孔融拜访李膺之事可确定之外,其他事实,包括太中大夫陈某是否说过“小时了了”,都可以提出合理之怀疑。

在此还需注上一笔,在成语“小时了了”故事里,孔融嘲弄了太中大夫陈某。太中大夫,是古代职掌议论的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郎中令所属有太中大夫等,秩比千石,掌议论。本文主人公孔融最后所任官职是太中大夫,这似乎冥冥之中有定数。

孔融多少岁(孔融小时了了)(7)

【出名要趁早】张爱玲女士曾说过一句“出名要趁早”的名言,其实东汉人不仅知道这一道理,更是亲身实践这一法则。孔融就是“出名要趁早”的典型例子。

话又说回来,少年孔融未必真正懂得“出名要趁早”的道理,但孔融的父亲是懂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孔融拜访李膺这一壮举。

根据《后汉书》记载,李膺是当时超级名人,大家都想挤破脑袋都要挤进李膺家的门缝。如果一个读书人被李膺接纳认可,都很荣幸地被称为“登龙门”。

“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而身价大增。后亦指科举时代会试考中。

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时期大英雄曹操,在没有出名之前,他要带上礼物去找许劭兄弟,希望他们能为自己美言几句的原因所在。

敬请关注下期#三国小故事#《曹操:君清平之奸贼 乱世之英雄》

(二〇二二年一月九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孔融多少岁(孔融小时了了)(8)

注:

①谢琛著《司马彪〈续汉书〉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本文除孔融人像图片外,其余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女士提供,不胜感激!

③《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北京,中华书局,2012.4月(2020.9重印),(中华国学文库)。然而,就是这样一本普及国学的丛书,其封面就存在一个大错误:在“后汉书”之书名后的作者年代问题上,将“南朝宋”错成了“宋”!(图片附后)

孔融多少岁(孔融小时了了)(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