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的实验大致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学生课外科技实验三种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以及仪器设备条件、学生知识水平来确定采用哪一种实验这三种实险有时可以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家庭条件下的小学科学实验小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家庭条件下的小学科学实验小结(小学生家庭自然实验第二章实验的类型和方法)

家庭条件下的小学科学实验小结

自然课的实验大致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学生课外科技实验三种。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以及仪器设备条件、学生知识水平来确定采用哪一种实验。这三种实险有时可以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1.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在课堂上由教师操作、全班学生观察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有时也做教师的助手,但不起主要作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果。

(1)演示实验的确定

演示实验的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来确定的。除此以外,在确定演示实验时还要考虑到下列情况:①有些自然规律要做一个或一组实验才能讲解清楚。这类实验应列为演示实验,以便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现象,积板思考,归纳出科学的结论,进而认识事物的规律。②有些实验比较复杂、难度大,学生操作有困难,应列为演示实验,例如氧气的性质等。有些应该让学生做的实验,如果仪器缺乏,也可以列为演示实验。④有的实验由小学生自己来做有危险,例如使用腐蚀性较强的药品或使用较高电压的实验,最好由教师演示。④有些简单的,但不是什么典型的和有代表性的实验,让学生做意义不大,由教师演示一下也就可以了。

(2)演示实验的准备

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阶段:在每学期开始以前,教师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确定要做多少个演示实验,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校的设备条件,决定演示实验的方法和所用仪器。要选择操作简便和教学效果好的最佳方案。方案确定后,着手准备所用的仪器、药品以及其他辅助器材。仪器有损坏或失灵的要进行维修。难度较大的演示实验要先做一遍,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充分时间认真总结经验。

第二阶段:课前的准备工作,这是做好演示实验的关键。教师要认真做到:

①仔细检查要使用的仪器和设备,保证实验时效果良好。

②将实验时需要的-些备件、常用工具以及其他细小的用品准备齐全,免得上课时临时寻找。

在课前先做- 遍要演示的实验,估计需要的时间,妥善安排教学,防止因仪器失灵或其他原因使实验出现意外情况。如果实验经常失败,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关植物的实验,如种子的发芽、叶的光合作用等,整个实验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不是一堂演示实验课所能解决的,必须在课前准备好。

④研究演示实验和讲授内容的配合。诸如通过实验应该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实验所说明的道理在工农业生产中有什么用途等,课前都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3)演示实验的进行

①演示实验的教学法

实验进行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明这次实验的目的、内容以及仪器的名称。有些实验比较复杂,事先要在小黑板上画出演变过程和主要装置略图,结合讲解。

实验时,教师的一切操作都应该符合实验规则,要运用熟练的技巧进行演示。绝对防止发生手抓药品、手取砝码、用手或手帕擦拭光学镜头等违反操作规则的现象,否则会给学生带来很坏的影响。

教师对整个实验应做到心中有数,包括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产生疑问等,如果考虑不周到,在实验时就会被动。

实验如果失败,应该重做,并找出原因及时告诉学生,千万不可草率了事。否则就会失去实验的意义,还容易使学生养成对科学不严肃的态度。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感觉器官的作用,引导他们认真地观察各种现象,要尊重事实,排除先入之见。另外,小学生年龄较小观察实验时容易被新奇的东西所吸引,忽视主要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主要部分及现象。比如在做“避雷针的作用”实验时,感应起电机又大又复杂,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但它不是主要观察对象。教师应该提应学生注意观察在什么条件下能产生电火花什么条件下不能产生电火花,然后讲明避雷针的构造和作用。

教师可以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引导和作必要的讲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比如在做“动滑轮”实验时,教师先提出问题,如动滑轮能不能省力。这时,学生会根据已学过的杠杆知识和自己的经验,得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不能省力,有的认为能省力,还有的认为因动滑轮有重量,又有摩擦,反而费力,等等。通过实验, 学生从测力计的读数上知道,如果不计算动滑轮的滑轮和绳子的重量(严格讲,还包括摩擦力),使用动滑轮能省- 半力。实验结论得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杠杆原理来分析动滑轮省力的原因,找出动滑轮的支点、重点、力点、阻力臂、动力臂。从而得出:动力臂(动滑轮直径长)是阻力臂(动滑轮半径长)的两倍时,能省一半力。这样,学生会较透彻地理解动滑轮的省力问题。实验中还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概念,如在做水蒸气实验时,很多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自气”就是水蒸气,这就要教师及时纠正和解释。

教师也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做实验。比如,在做“通电导体发热”实验时,可以用同长度,同粗细,不同金属材料的两导线:同长度,同金属材料,不同粗细的两导线,同租细。间金属材料,不同长度的两导线等,做几组对比实验,说明导体发热情况与某些因素的关系。

另外,还可以用多种实验的结果来验证同一科学道现,如“大气压力的实验”可以用倒立盖纸片的盛水杯子,将两挂衣钩扣压在一起,将小试管插入盛水的大试管等多种方法来验证大气压力的存在。这样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②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直观性 课堂 上做演示实验,最基本的要求是直观性,就是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保证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实验时发生的现象。

实验时用的仪器要大一些, 太小了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演示桌的高度要适当,过高了,学生观察费力;过低了,前排坐的学生会挡住后排学生的视线。教师在做实验时身体不要遮住仪器,或挡住一部分人的视线,仪器之间也不要互相遮挡。演示桌上的仪器布置要合理。主要的仪器或发生主要观察现象的仪器要放在突出的位置,辅助仪器放在次要位置,一时不用的仪器不要放在桌上,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些实验,如果仪器太小,学生看不清实验现象,可以用投影方法把实验情况放大映在银幕上,以便学生观察。

实验时,要处理好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使对象尽量突出,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实验中的主要现象上。下面, 列举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A.在仪器的关键部位涂上鲜明的颜色,使学生容易观察。例如,用两只粗细不同的试管做大气压力实验时,由于试管是无色透明的,体积又小,学生很难看清细试管的上升现象。如果在细试管的内壁贴上一张色纸或涂一层色漆,实验现象就非常显明。

B.在自然常识的实验中经常用到水和其他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以在水中加入适当的染料来提高可见度。

C.有关光学的一些实验,例如光的直线传播、透镜成象等,采用烟雾箱来演示,光路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D.在实验装置后面配上适当颜色的衬板,可以把被观察的实验现象村托出来 例如在风的形成实验中用黑色衬板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烟的流动路线。

简明性 演示实验的装置要简单, 操作要简便。有人认为仪器越多,实验越复杂,说明的问题越深刻。其实,复杂的实验不一定演示效果好,譬如,用马德堡半球做大气压力实验,抽气比较费时间。如果取两个塑料挂衣钩,将两个衣钩的“吸盘”对在一起用手挤压排出中间空气,两个衣钩便紧紧地贴在一起,要拉开很费力。用这种简易实验也能说明大气是有压力的。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保证科学性的情况下,实验用的仪器要力求简单,演示操作要力求简便。

安全性 实验能不能确保安全, 决定于教师的实验技能和是否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例如,一些仪 器中带较高电压的接头处是否牢固,仪器绝缘部分是否有损坏而带电,腐蚀性强的药品放置的地点是否妥当等。切不可因粗枝大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发生事故。另外,对于要发生较大声音或强光的实验,教师事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免学生受惊,增加他们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准确性 实验的设计 和操作都要注意准确性,尽量防止出现一些假象或科学性错误。例如,用塑料球(袋)做"空气有重量”的实验时,效果不明显。这是由于球(袋)内空气的压力不大,密度也不大,空气对球的浮力和球内空气的重量相差很小,因此球内充满空气和排掉空气时显示的重量相差很小。又如在做一些对比实验时,除所要调查的条件外,其他条件一定要相同。在做“导体通电发热"实验时,要调查不同长度导体发热情况,就要使两导体的粗细,金属材料,导体两端电压等条件相同,才能保证实验成功,不至于出现假象。

,